《余平生不至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林木参天瀑声如雷山中物色良是一刹甚幽邃傍人告曰此中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47:25

泉声㶁㶁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声㶁㶁树苍苍,
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
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
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
偶为但过亦清凉。

白话文翻译

泉水声潺潺,树木苍翠,
云雾缭绕中有位高僧住在一间屋子里。
山中粮食稀缺,几乎没有烟火升起,
佛陀来了却不愿意下禅床。
谁能传达这宗教的真谛?
即使是神圣的诏令也难以召唤到道场。
何必非要真分一处居所,
偶尔路过这里也能感受到清凉。

注释

  • 㶁㶁:形容流水声。
  • 苍苍:形容树木的青翠。
  • 云有高僧:云雾中有高僧,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粮绝:粮食稀缺。
  • 烟火:指日常生活中的烹饪。
  • 缁流:指僧侣,缁是指僧袍的颜色。
  • 黄敕:指皇帝的诏令。
  • 道场:修行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和清新著称。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余平生不至庐山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对庐山自然景观的向往与对佛教哲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山中幽静的自然景观和佛教的哲思。开篇以“泉声㶁㶁树苍苍”描绘出山中泉水流淌、树木葱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描写了高僧隐居于此,象征着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方式。

“粮绝罕曾起烟火”,则传达出此地的荒凉与人迹罕至,反映了追求清静的代价。高僧不肯下禅床,似乎在强调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表达了对传承与教化的思考,强调了即使是高僧的诏令也难以召唤真正的修行者。

最后一句“偶为但过亦清凉”,则是对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强调了心灵的清凉与自在不在于居住的场所,反而在于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融合了自然与哲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泉声㶁㶁树苍苍:描绘了山中水声悦耳和树木苍翠的景象,生动形象。
  2. 云有高僧占一房:暗示高僧的隐居生活,营造出一种神秘与超然的氛围。
  3. 粮绝罕曾起烟火:揭示了生活的困境,反映出追求清静生活的代价。
  4. 佛来不肯下禅床: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和对修行的坚持。
  5. 缁流谁可传宗旨:抒发对传承教义的无奈与思考。
  6. 黄敕难招坐道场:即使是权威的诏令也无法召唤真正的修行者,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7. 何必真分一间住:质疑固定居所的必要性。
  8. 偶为但过亦清凉:强调心灵的自在与清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高僧”比喻追求智慧与宁静的人。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泉水与树木赋予生命,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表现了对虚无与真实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心灵的宁静远比物质的追求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清净与灵动。
  • 高僧:象征智慧与超脱。
  • 树木:象征生命与自然的根基。
  • 烟火:象征世俗生活与人间烟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 A. 泉水
    • B. 高僧
    • C. 树木
    • D. 以上都是
  2. 诗中“粮绝罕曾起烟火”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足
    • B. 生活困境
    • C. 生活忙碌
    • D. 生活快乐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物质的追求
    • B. 内心的宁静
    • C. 社会的纷扰
    • D. 权力的争夺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王维的作品,两者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刘克庄则更多地探讨哲理与智慧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