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小寺观主僧升座》

时间: 2025-01-19 16:41:23

静处尤宜策睡勋,径投禅榻炷炉熏。

恰为胡蝶春游美,忽吼华鲸曙色分。

僧袒右肩方说法,我聋左耳若无闻。

平生不作桑间恋,草草逃包下白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小寺观主僧升座
作者:刘克庄 〔宋代〕

静处尤宜策睡勋,
径投禅榻炷炉熏。
恰为胡蝶春游美,
忽吼华鲸曙色分。
僧袒右肩方说法,
我聋左耳若无闻。
平生不作桑间恋,
草草逃包下白云。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地方,最适合打个盹,
我直接坐在禅榻上,享受香炉的烟熏。
正如蝴蝶在春日里翩翩起舞,
突然听到鲸鱼在晨曦中吼叫,仿佛分开了色彩。
僧人袒露右肩,开始讲解佛法,
而我左耳聋了,仿佛听不见。
我生平不曾有过对世俗的眷恋,
匆匆忙忙逃离,像是躲在白云之下。

注释

  • 策睡勋:在静处打盹,"策"指的是轻松地、随意地休息。
  • 炷炉熏:香炉中点燃香,熏香的意思。
  • 胡蝶:蝴蝶,象征自由与美。
  • 华鲸:华美的鲸,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 袒右肩:僧人袒露右肩是佛教中讲法的仪式。
  • 桑间恋:比喻对世俗生活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师孟,号疏庵,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见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与禅宗意境,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文化氛围渐趋沉重。诗人在小寺中观察僧人讲法,感受到了禅宗的宁静与世俗的喧嚣之间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小寺观主僧升座》是一首将禅宗思想与自然景观结合的诗作。诗人在小寺中安静的环境里,通过观察僧人的讲法,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开篇通过“静处尤宜策睡勋”传达了对宁静的向往,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接着,通过“恰为胡蝶春游美”,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然而,诗中“忽吼华鲸曙色分”则引入了突如其来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平静之间的冲突。接下来的“僧袒右肩方说法”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时,常常会被外界的声音所打扰,而“我聋左耳若无闻”则表现出诗人的一种无奈与超脱,仿佛已不再关注世俗的喧嚣。

最后,通过“平生不作桑间恋,草草逃包下白云”,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漠,选择逃避,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禅意,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处尤宜策睡勋:在安静的地方,最适合小憩,体现出一种对安宁的向往。
  • 径投禅榻炷炉熏:直接坐在禅榻上,感受香炉的熏香,描绘出舒适的环境。
  • 恰为胡蝶春游美:蝴蝶在春日里翩翩起舞,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
  • 忽吼华鲸曙色分:突然听到鲸鱼的吼叫,打破了宁静,表现出外界的干扰。
  • 僧袒右肩方说法:僧人袒露右肩,开始讲解佛法,展示出宗教的神圣性。
  • 我聋左耳若无闻:我左耳聋了,似乎什么也听不见,反映出与世隔绝的状态。
  • 平生不作桑间恋:我生平不曾留恋世俗生活,表达出对世俗的淡漠。
  • 草草逃包下白云:匆匆逃离,隐喻追求精神自由,逃避世俗的束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丽的蝴蝶比作生活的美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鲸鱼的吼叫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静处”与“径投”,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世界的超脱,表现出诗人对外界喧嚣的淡漠,以及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处: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胡蝶:代表自由与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华鲸:象征外界的干扰与冲突,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白云:象征着逃避世俗的理想状态,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我聋左耳若无闻”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世俗的无奈与淡漠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宗教的信仰

  2. “草草逃包下白云”中的“白云”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C. 自然的美好
    D. 人生的烦恼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同样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宿小寺观主僧升座》与《登高》(杜甫):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思考,但《宿小寺》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登高》则流露出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