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鳌玉蝀观荷》
时间: 2024-09-19 21:43:18意思解释
金鳌玉蝀观荷
作者:翁端恩 〔清代〕
原文展示
澄波曲绕凤池通,
万顷夫渠映日红。
绣幰尘催花外路,
珠栏香浸水边风。
鱼游细浪纹初活,
莺啭深林语渐融。
太华峰头莲十丈,
霞标云锦总相同。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波浪环绕着凤池而流,
万亩的农田映照着日光的红色。
绣制的帷幕轻轻拂动着花外的小路,
珠栏玉砌浸润在水边的清风中。
鱼儿在细微的波浪中游动,水面泛起细纹,
黄莺在深林中鸣唱,声音渐渐融入自然。
太华山峰上的莲花高达十丈,
霞光和云彩如同华丽的锦缎,交相辉映。
注释
- 澄波:清澈的波浪。
- 凤池: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池塘,寓意美丽。
- 万顷夫渠:形容广阔的农田,夫渠指的是灌溉的水渠。
- 绣幰:绣制的帷幕,形容美丽的装饰。
- 珠栏:用珠宝装饰的栏杆。
- 鱼游细浪:描绘水中鱼儿游动的情景。
- 莺啭:黄莺的鸣叫声,形容鸟鸣悦耳。
- 太华峰头莲十丈:高大的莲花,寓意壮观。
- 霞标云锦:形容云彩的美丽,如同锦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端恩(约1620-约169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白云山人,江苏常熟人。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金鳌玉蝀观荷》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从清波荡漾的水面到盛开的荷花,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诗的开头通过“澄波曲绕凤池通”引入,生动描绘了水的清澈和弯曲的池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随着“万顷夫渠映日红”的描写,作者将目光扩展到广袤的田野,阳光下的红色反射出丰收的希望。
接下来的描写中,绣制的帷幕和珠栏的搭配,不仅突出了园林的华丽,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鱼儿游动和黄莺鸣唱的细节,增添了生命的气息,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
最后两句“太华峰头莲十丈,霞标云锦总相同”则将视野引向更高的境界,莲花的高大和霞光的华丽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澄波曲绕凤池通:水波清澈,环绕着凤池流动,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万顷夫渠映日红:广阔的农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红艳,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绣幰尘催花外路:精美的帷幕在微风中轻轻摇动,暗示着通往花园的小路。
- 珠栏香浸水边风:水边的香气与风交织在一起,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 鱼游细浪纹初活:鱼儿在微波中游动,带动水面泛起细纹,象征生命的活力。
- 莺啭深林语渐融:黄莺在林中鸣叫,声音逐渐融入大自然的和谐中。
- 太华峰头莲十丈:太华山的莲花高大而壮观,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美丽。
- 霞标云锦总相同:霞光与云彩相互辉映,形成美丽的景象,象征着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霞标云锦”,将云彩比喻为锦缎,形象生动。
- 拟人:如“莺啭深林语渐融”,将鸟的鸣叫描绘得如同在交谈。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澄波: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自然的美好。
- 莲花:常被视为高洁与纯粹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黄莺: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池”是指什么? A. 一种鸟类
B. 一种植物
C. 一个池塘
D. 一座山 -
诗中“万顷夫渠”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荒凉的土地
B. 丰收的农田
C. 漂浮的云彩
D. 高耸的山峰 -
“霞标云锦”中的“云锦”用来形容什么? A. 荷花的颜色
B. 山峰的高度
C. 云彩的美丽
D. 水面的波纹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的诗作,描绘了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关系。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透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与《金鳌玉蝀观荷》均描绘自然景象,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后者则强调夏日的繁盛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金鳌玉蝀观荷》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