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 送秋田重游豫章并过楚南》
时间: 2025-01-04 09:0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新年雨丝添涨,南枝犹冷沙村。
拟攀香雪赠,奈它花未放客先分。
迢迢临浦别,拂短帆千里江云。
看此去小姑翠妩,唤旧游人。
沉吟。元婴阁底空,飞蛱蝶,往迹难寻。
一灯青雀远,笛残琴阕,想满眼伤春。
锦囊应有句,记落霞飞骛川程。
但二十四番风后,定到湘阴。
白话文翻译
刚刚迎来新年的细雨,南边的枝头依然寒冷,沙村的景象显得冷清。我想要采摘香雪来赠送给你,奈何花儿尚未开放,客人却已先行离去。远远地在临水的地方告别,轻轻拂动的小帆在千里江面上划过。看着这条路,似乎那位小姑子依旧美丽动人,唤醒了曾经的游人。沉吟不语,元婴阁下空荡荡的,飞舞的蝴蝶,曾经的痕迹已难以寻觅。一盏青雀灯远在天边,笛声和琴音已然消散,心中满是对春天的伤感。锦囊里应该有美好的诗句,记得那落霞飞向远方的旅程。但等到二十四次风浪之后,必定会到达湘阴。
注释
- 乍:刚刚,突然。
- 添涨:增添,增长。
- 南枝:南方的树枝。
- 香雪:香雪海棠花,象征美好的情感。
- 迢迢:遥远的样子。
- 临浦:靠近水边,指江边。
- 短帆:小船的帆。
- 小姑:指年轻的女子,可能是情感寄托。
- 元婴阁:阁楼的名字,可能是个别名。
- 锦囊:装诗文或书信的袋子。
- 二十四番风:指风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良年,清代诗人,擅长描写山水和情感,风格清新雅致。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良年重游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之际,正值初春时节,诗人感受到春雨的滋润与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思念故人,抒发离别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中的江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开篇以“乍新年雨丝添涨”引入,展现了初春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复苏。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南枝的冷清和沙村的寂寥,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拟攀香雪赠”一句,表达了诗人欲赠予友人的美好愿望,却因花未开放而感到无奈,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情对比。可以感受到那种想要分享却无法实现的情感。
后面几句中,诗人描绘了临水别离的场景,短帆划过千里江云,展现了旅途的遥远和对故人的眷恋。诗中“小姑翠妩”的提及,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故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几句中提到“锦囊应有句”,表明诗人对往事的沉思与怀念,尽管时光荏苒,离别已久,但美好的回忆依然存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新年雨丝添涨:描绘了初春细雨的景象,气候的变化。
- 南枝犹冷沙村:南方的枝头依然寒冷,沙村的冷清,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
- 拟攀香雪赠:表达了诗人想要赠送香雪花的美好愿望。
- 奈它花未放客先分:因花尚未开放而无法相赠,反映出现实的无奈。
- 迢迢临浦别:描绘了远离家乡的情景,生动形象。
- 拂短帆千里江云:短船在江上行驶,象征着漫长的旅途。
- 看此去小姑翠妩:思念美丽的女子,寄托情感。
- 唤旧游人:思念曾经的游人,感情的延续。
- 沉吟:沉思,表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元婴阁底空:阁楼下空旷,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 飞蛱蝶:蝴蝶飞舞,映衬出春天的美丽。
- 往迹难寻:过去的痕迹已难以追寻,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 一灯青雀远:远处的灯光,象征着希望与思念。
- 笛残琴阕:笛声琴音已然消散,令人怀念。
- 想满眼伤春:春日的伤感情绪,渗透全诗。
- 锦囊应有句:希望能写出美好的诗句,表达感情。
- 记落霞飞骛川程:回忆往事,寄托情感。
- 但二十四番风后,定到湘阴:暗示旅途的艰辛,但最终会到达目的地。
修辞手法
- 比喻:“香雪”比喻美好的情感。
- 拟人:“飞蛱蝶”生动描绘出春天的气息。
- 对仗:如“笛残琴阕”,声与乐的结合,形成和谐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伤感而又温暖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新希望。
- 短帆: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小姑: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牵挂。
- 青雀灯:象征着希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雪”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地方
-
诗中“迢迢临浦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离别的孤独
- B. 归家的快乐
- C. 旅行的兴奋
-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伤感
- C. 愤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自然描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而李良年的诗则显得细腻和感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良年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