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都门怀人诗十七章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13: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夜都门怀人诗十七章 其一
作者:姚燮 〔清代〕
我心苦不多,有怀难遍给。
缄耳谢惊霆,谁来破幽蛰?
故人敦夙欢,结交重车笠。
星散天无垠,河光暗空挹。
蒸蒸木向荣,中有露声歙。
悄焉霏吾衿,萦之泪痕湿。
彼美不可邀,榛苓眷山隰。
非无新相知,末由慰怏悒。
白话文翻译:
我内心的苦恼并不算多,但对故人的思念却难以尽诉。
我捂住耳朵来拒绝那惊雷,谁能打破我深沉的沉寂?
故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犹如结伴而行的车与蓑衣。
星星在无边的天空中散落,河水的光辉在黑暗中流淌。
树木正茂盛向上生长,树叶上有露水轻声滴落。
我悄然无声,衣衫沾湿了泪痕。
那位美好的人无法邀请,似乎我对山隰的榛苓之情依依不舍。
并非没有新的朋友,但却无法慰藉我的怅惘与忧愁。
注释:
- 缄耳:捂住耳朵,表示拒绝听到外界的惊扰。
- 谢惊霆:谢,拒绝;惊霆,指雷声。整句意思是拒绝听到雷声的惊扰。
- 重车笠:比喻故人之间的情谊深厚,像车与蓑衣的紧密相连。
- 蒸蒸木向荣:描述树木繁茂,向上生长的景象,表现生机。
- 榛苓:指山中的榛树和苓草,象征对自然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曾任官职,著有多部诗集。其诗风格融合了传统与个人情感,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夜,作者身处都城,思念故人,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孤独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内心的苦闷。开篇的“我心苦不多,有怀难遍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状态,既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也有对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中的“缄耳谢惊霆”展现了诗人对外界喧嚣的厌倦与内心的宁静追求,似乎在向世俗告别,渴望一种深沉的交流。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星空与河流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对故人的思念与新朋友的无奈,传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纠结。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与情感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深邃而又微妙的情感流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心苦不多,有怀难遍给:表达内心的苦闷虽不多,却无法向人倾诉对友人的思念。
- 缄耳谢惊霆:拒绝外界的干扰,选择沉默。
- 故人敦夙欢,结交重车笠:强调与故人之间深厚的友情,犹如车与蓑衣的紧密相连。
- 星散天无垠,河光暗空挹:描绘夜空与河流的景象,暗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 蒸蒸木向荣,中有露声歙: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表现生机与柔情。
- 悄焉霏吾衿,萦之泪痕湿:通过衣衫的泪痕,表现出内心的悲伤。
- 彼美不可邀,榛苓眷山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象征对故乡与自然的依恋。
- 非无新相知,末由慰怏悒:虽然有新朋友,但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故人敦夙欢”用车与蓑衣比喻友情的紧密。
- 拟人:“露声歙”将自然现象赋予生命,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多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反映了对新友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孤独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夜:代表生命的复苏与情感的涌动。
- 星:象征孤独与渴望。
- 河水:流动的时光与情感。
- 露水:情感的细腻与脆弱。
- 榛苓:自然的眷恋与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缄耳谢惊霆”意指什么?
a) 拒绝听雷声
b) 喜欢听雷声
c) 与雷声无关 -
“故人敦夙欢”中的“敦”字可以理解为:
a) 轻松
b) 深厚
c) 疏远 -
诗中提到的“榛苓”象征着:
a) 新朋友
b) 旧友
c) 自然与故乡
答案:
- a) 拒绝听雷声
- b) 深厚
- c) 自然与故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春夜都门怀人诗》均探讨了夜晚与思念,前者侧重兄弟情深,后者则表现友谊的珍贵与孤独感。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都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深沉的情感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