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时间: 2025-01-17 08:3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推挤不去已三年,
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
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
数诗狂语不须删。
路转山腰足未移,
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
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
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
莫遣儿曹取次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三年来的困扰与无奈,尽管如此,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乐趣。诗人感叹人未能如愿回到故乡,唯有望尽浙西的山水。提到“尚书清节”与“处士风”,显示了诗人对清高节操的向往。相逢之乐难得,因此即便是诗句狂语,也无需删减。接着描述了山路的曲折,水中的清澈与石头的瘦削,展现了自然的奇妙。最后,诗人提到丰收的喜悦与人生的乐趣,强调这些快乐是天赋的,告诫后辈不要随意传播。
注释
- 推挤:形容在生活中被迫或困扰。
- 鱼鸟:自然界的生物,象征自由与快乐。
- 尚书:指高官,清节指清白的节操。
- 处士:隐士,指远离官场、追求清净生活的人。
- 黑黍、黄粱:指农作物,象征丰收。
- 朱柑、绿橘:指水果,象征生活的甜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善于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与朋友游览西菩提寺时,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仍能保持乐观,与友人共话人生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中“推挤不去已三年”一语,透出诗人对生活困扰的无奈,而“鱼鸟依然笑我顽”则表现出他对自然界的向往与亲近。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他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慰藉,这种情感在“人未放归江北路”中得到体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尚书清节”和“处士风”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官场的清白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比了自身处境与理想间的差距,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心态。尤其是“一笑相逢那易得”,在与友人相聚时的欢愉,使得生活的苦涩得以淡化。
后半部分的描绘则更为细腻,诗人通过“路转山腰足未移”与“水清石瘦便能奇”,展现了他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奇妙和变化,展现了自然的美。最后一句“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则是对生活乐趣的哲理思考,强调享受当下,不必让后辈随意评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推挤不去已三年:表达了生活的困扰与不易。
- 鱼鸟依然笑我顽:象征大自然的自在与快乐。
- 人未放归江北路:阐述了对自由的渴望。
- 天教看尽浙西山:自然的美景是命运的安排。
- 尚书清节衣冠后:对正直清白的向往。
- 处士风流水石间:追求隐士般的生活。
- 一笑相逢那易得:相聚的快乐难得。
- 数诗狂语不须删:表达诗人对生活的坦然态度。
- 路转山腰足未移: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
- 水清石瘦便能奇:体现自然的精致与独特。
- 白云自占东西岭:自然的自在与和谐。
- 明月谁分上下池:月亮的共享,象征人们的共同欣赏。
- 黑黍黄粱初熟后:丰收的喜悦。
- 朱柑绿橘半甜时:生活的美好与丰盈。
- 人生此乐须天付:强调快乐是天赐之物。
- 莫遣儿曹取次知:劝诫后辈要珍惜当下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鸟依然笑我顽”,将自然生物与诗人处境对比。
- 对仗:如“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表现出对称美感。
- 拟人:自然界中的鱼鸟被赋予了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在困境中仍应乐观面对生活,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鸟:象征自由与快乐。
- 尚书、处士:代表理想中的清白与隐逸生活。
- 白云、明月:自然的美好,象征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尚书清节”指的是: A. 高官正直
B. 贫穷的人
C. 大自然 -
诗中提到的“鱼鸟”主要象征: A. 自由与快乐
B. 生活的烦恼
C. 人生的无常 -
“人生此乐须天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生活的珍惜
C. 对生活的抗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苏轼的诗则更显轻松与乐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