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粥》

时间: 2024-09-19 21:13:38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白话文翻译

你可曾见过滹沱河水流淌,车轴折断的情景吗?公孙急匆匆地端来豆粥。
湿透的柴薪和破烂的灶台点燃了衣服,饥寒的困扰顿时得到缓解,像刘文叔那样。
又可曾见过金谷园里敲冰的景象,春天草木生发,帐下的煎炒皆是美人。
萍水相逢的豆粥不传授诀窍,我随口吆喝着就为石季伦准备了。
干戈未解,身如寄人篱下,声色犬马的生活让我陶醉。
身心颠倒而不自知,更让我领悟到人间的真味。
岂能比得上江边千顷雪色的芦苇,茅檐在晨雾中时隐时现。
地碓舂米的米粒光洁如玉,沙瓶煮豆的豆子软如酥。
我年老无处可归,卖书来问东家住在哪。
卧听鸡鸣,豆粥煮熟的时候,蓬头垢面地去你家。

注释

  • 滹沱:指滹沱河,流域的地名,诗中用来引出场景。
  • 公孙:公孙弘,传说中一个急忙送豆粥的人。
  • 刘文叔:刘备的别称,饥寒得以解决,暗指战乱中的艰辛。
  • 金谷:指金谷园,古代名园,象征美好的生活。
  • 萍齑:萍水相逢,豆粥的制作象征着生活的简单。
  • 石季伦:指历史上名将,诗中用以指代当时的社会状况。
  • 茅檐:指小屋的屋檐,象征着简单安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广泛而深刻,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豆粥》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宋代政治动荡、个人遭遇困境之时。诗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真味的体悟,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豆粥》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简单却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开篇以滹沱河流淌、车轴折断的形象,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混乱的背景。公孙送来的豆粥,仿佛是一种温暖的慰藉,带来了一丝安宁和满足。接下来,诗人通过刘文叔的例子,表达了在艰难生活中找到安慰的能力。

在“金谷敲冰草木春”中,诗人描绘出春天来临的美丽景象,暗示生活的美好总会在困顿中显现。与之对比,后面提到的“萍齑豆粥不传法”则反映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生活简单真实的追求。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即使身处动乱,内心也能因美食和自然而感到快乐。结尾的“卧听鸡鸣粥熟时”,更是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生活的微妙之处,表达了在纷乱的社会中,仍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美好,深刻而又感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开头以“君不见”引入,描绘了一个混乱的场景。
  2. 公孙仓皇奉豆粥:急忙送来的豆粥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3. 湿薪破灶自燎衣:生活困顿,柴薪潮湿,衣服被火烤。
  4. 饥寒顿解刘文叔:提到刘文叔,暗指生活的艰难与困顿。
  5.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美好的春天景象,与前文形成对比。
  6. 帐下烹煎皆美人:生活的美好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显现。
  7. 萍齑豆粥不传法:对生活的理解与智慧往往来自简单的实践。
  8. 干戈未解身如寄:生活尚未安定,身心如寄人篱下。
  9. 声色相缠心已醉:繁华迷乱中,内心却已沉醉。
  10. 身心颠倒自不知:在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
  11. 更识人间有真味:在简单的生活中领悟到真正的美好。
  12.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自然的美,无法与喧嚣相比。
  13. 茅檐出没晨烟孤:描绘宁静的田园生活。
  14. 地碓舂秔光似玉:细腻的描写生活的细节。
  15. 沙瓶煮豆软如酥:温暖的食物带来舒适。
  16. 我老此身无着处: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17. 卖书来问东家住: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求索。
  18. 卧听鸡鸣粥熟时:表达了宁静与满足。
  19. 蓬头曳履君家去:即使潦倒,也怀着朝向友人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干戈未解,生动形象。
  • 对仗:如“声色相缠心已醉”,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描绘自然景象的句式,给人以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智慧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豆粥:象征着简单而温暖的生活。
  • 滹沱河:流动的水象征着生活的变迁与无常。
  • 金谷:象征美好的生活与自然的宁静。
  • 鸡鸣:象征着生活的规律与自然的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豆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公孙”指的是谁? A. 刘备
    B. 公孙弘
    C. 曹操
    D. 孟尝君

  3. 诗中“湿薪破灶自燎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失落
    C. 困境
    D. 喜悦

  4. 诗句“卧听鸡鸣粥熟时”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
    B. 宁静
    C. 混乱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C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动乱时代中对生活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样体现了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选》
  • 《古诗十九首解读》

相关诗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下一句是什么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上一句是什么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下一句是什么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上一句是什么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下一句是什么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上一句是什么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下一句是什么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上一句是什么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下一句是什么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上一句是什么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下一句是什么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上一句是什么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下一句是什么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上一句是什么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下一句是什么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上一句是什么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下一句是什么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上一句是什么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下一句是什么

公孙仓皇奉豆粥。上一句是什么

公孙仓皇奉豆粥。下一句是什么

湿薪破灶自燎衣,上一句是什么

湿薪破灶自燎衣,下一句是什么

饥寒顿解刘文叔。上一句是什么

饥寒顿解刘文叔。下一句是什么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上一句是什么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下一句是什么

帐下烹煎皆美人。上一句是什么

帐下烹煎皆美人。下一句是什么

萍齑豆粥不传法,上一句是什么

萍齑豆粥不传法,下一句是什么

咄嗟而办石季伦。上一句是什么

咄嗟而办石季伦。下一句是什么

干戈未解身如寄,上一句是什么

干戈未解身如寄,下一句是什么

声色相缠心已醉。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