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博罗香积寺(并引)》
时间: 2025-01-01 11:5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博罗香积寺(并引)
——苏轼
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
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
寺下溪水可作碓磨,
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
可转两轮举四杵也。
以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
二年流落蛙鱼乡,
朝来喜见麦吐芒。
东风摇波舞净绿,
初日泫露酣娇黄。
汪汪春泥已没膝,
剡剡秋谷初分秧。
谁言万里出无友,
见此二美喜欲狂。
三山屏拥僧舍小,
一溪雷转松阴凉。
要令水力供臼磨,
与相地脉增堤防。
霏霏落雪看收面,
隐隐叠鼓闻舂糠。
散流一啜云子白,
炊裂十字琼肌香。
岂惟牢丸荐古味,
束皙饼赋云馒头薄持,
起搜牢丸。
要使真一流仙浆。
诗成捧腹便绝倒,
书生说食真膏肓。
白话文翻译
这座寺庙距县城七里,三座山如犬牙般环绕,沿途都是美丽的田野,麦子长得十分茂盛。寺下的溪水可以用作碓磨,如果修建一个水塘,让水从百步闸流下,就能转动两轮,举起四个杵。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县令林抃来督促完成。经过两年的流亡,我终于在早晨高兴地看到麦子吐出金黄的麦芒。东风吹动着波浪,荡漾着清澈的绿色,初升的太阳洒下露珠,显得娇媚而醉人。春天的泥水已经没过膝盖,秋天的谷物开始分秧。谁说万里之外就没有朋友,看到这二美的景象,我欣喜得几乎要疯狂。三座山屏障着小僧舍,一条溪水在松阴下蜿蜒凉爽。希望这水能给碓磨提供动力,同时还要修建堤坝来增加水源。纷纷扬扬的雪花落下,隐隐约约能听到舂米的声音。一口清流如白云般流淌,蒸出的包子香气四溢。岂止是古味的药丸,薄饼的云馒头也在这里,真想要这流淌的仙浆。诗成之后捧腹大笑,书生说这是滋养身体的美味。
注释
- 犬牙:形容山峰交错,像犬牙一样。
- 碓磨:指用水力推动的磨坊,用于磨粉。
- 堤防:指修建的堤坝,防止水流冲击。
- 霏霏:形容细小的雪花飘落。
- 舂糠:指打米的声音。
典故解析
- 仙浆:古代传说中的神仙饮品,象征美好和珍贵的事物。
- 牢丸:古代药物,表示保健和滋补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兼具哲理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游博罗香积寺》写于苏轼流亡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经历政治动荡、个人遭遇坎坷的情况下,他仍然能从大自然中获得慰藉和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博罗香积寺周边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诗中描绘的田野、溪水、春泥、秋谷等意象,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苏轼将自然与人事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传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幽默和乐观,表现了他在困境中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去县七里:描述香积寺距离县城的距离,突显出寺庙的清幽环境。
- 三山犬牙:形象地描绘了寺周围的山峦。
- 夹道皆美田:展示了沿途的美丽田野,生机盎然。
- 麦禾甚茂:体现了丰收的希望和自然的富饶。
- 溪水可作碓磨:暗示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
- 可转两轮举四杵:夸张地表现水的力量。
- 朝来喜见麦吐芒: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欣喜。
- 东风摇波舞净绿:描写春天的景象,生动形象。
- 秋谷初分秧:显示了农作的季节变化,寓意时光流转。
- 三山屏拥僧舍小:描绘寺庙环境的宁静和幽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犬牙”比喻山峰的形状。
- 拟人:如“东风摇波舞”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春泥已没膝,秋谷初分秧”体现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的乐观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沉稳和坚韧。
- 水:象征生命的源泉和自然的恩赐。
- 麦禾: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 春泥:象征着生机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寺庙?
- A) 清凉寺
- B) 香积寺
- C) 龙泉寺
-
诗中提到的“东风摇波舞”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秋天的肃杀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乐观与欢喜
- C) 忧伤
答案
- B) 香积寺
- B) 春天的生机
- B) 乐观与欢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游博罗香积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苏轼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