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苏轼 〔宋代〕
买田阳羡吾将老。
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
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
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
要须风雨时。
白话文翻译:
我在阳羡买了田地,岁月渐渐老去。
我从来只是为了这溪水和山景而来。
我在一只空舟上来回漂泊,
随意地在这物外游玩。
有书却依然懒于去写,
听着水调歌声归去。
即使筋力不再,仍愿吟诗。
只要在风雨时节,更能显得情趣。
注释:
- 阳羡: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宜兴市,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
- 溪山:指溪水和山峦,象征自然美。
- 虚舟:指空的船,象征漂泊与自由。
- 物外游:指超脱物质世界的游玩,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 懒著:懒于写作。
- 水调歌:一种古老的曲调,富有韵律感。
- 筋力:指身体的力量和体力。
- 风雨时:指在风雨中,意指在困境或特殊环境下更能激发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风豪放、清新,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轼的《菩萨蛮》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他晚年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开头提到“买田阳羡吾将老”,直白地表达了他在岁月的流逝中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这里的“阳羡”不仅是地名,更是他心灵的归宿,象征着对美好自然的珍视与追求。
诗中“溪山好”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体现了苏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他在“来往一虚舟”中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仿佛在说,生命如舟,随波逐流,随意而游。他的这种态度,正是对人生的一种豁达与超脱。
“有书仍懒著”则透露出他对世俗功利的淡漠,尽管有书可写,但他更愿意在美好的自然中流连忘返。此时的苏轼,已不再是那个拼搏于仕途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追求内心宁静的智者。
最后一句“要须风雨时”又增添了一份深意,风雨时节的诗情画意让人更能体会生命的厚重与精彩。正是这些情感,构成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哲理思考,使得《菩萨蛮》成为了传世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买田阳羡吾将老”:在阳羡购买田地,意味着归隐乡野,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从来只为溪山好”:他一生追求的就是自然的美好。
- “来往一虚舟”:在空船上来往,象征着他对自由的向往。
- “聊随物外游”:随意游玩,超脱于世俗的烦扰。
- “有书仍懒著”:虽然有书可写,却无心去写,表现出对名利的淡薄。
- “水调歌归去”:听着水调歌声,心中充满欢愉。
- “筋力不辞诗”:即使体力不再,仍愿意吟诗作对。
- “要须风雨时”:在风雨中,诗情更加深厚,人生的体验更加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虚舟”,体现出人生的漂泊和随意。
- 对仗:如“买田阳羡”与“水调歌归去”,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色被赋予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豁达心态,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虚舟:代表自由与无拘无束的人生。
- 风雨:象征人生的波折,反而能激发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菩萨蛮”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仕途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权力的渴望
-
“买田阳羡吾将老”中的“阳羡”指的是:
- A. 一种诗歌体裁
- B. 地名
- C. 一种花卉
-
在诗中,苏轼对书写的态度是:
- A. 积极热情
- B. 懒于写作
- C. 专心致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菩萨蛮》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多的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加强调与自然的融汇。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