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富州道中)》
时间: 2025-01-04 10:1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富州道中)
作者: 周孚先 〔宋代〕
访梅江路远,喜春在剑川湄。
正雁碛云深,渔村笛晚,茸帽斜欹。
旧游不堪回首,更文园多病减腰围。
惟有秋娘声价,风流仍似前时。
依稀壁粉旧曾题。烟草半凄迷。
叹单父台荒,黄公垆寂,难觅佳期。
谁家歌楼催雪,遣夜来风雨紧些儿。
醉后唾壶高敲缺,龙光摇动晴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富州道上旅途的感受。路途遥远,梅花的香气已经不再,而剑川的春意却让我感到欢喜。此时正是雁在云深处飞翔,渔村的笛声在傍晚轻轻响起,渔民的草帽也斜斜地挂在一旁。往日的游历让我不愿回首,文园里多病的我,腰围也渐渐减小。唯有秋娘的声音依旧风流,如昔日般动人。墙上依稀可见旧时的题字,烟草缭绕中带着几分凄迷。叹息着单父台已然荒凉,黄公的酒垆寂静无声,难以再寻觅佳期。谁家歌楼催着雪来,夜里风雨越发紧急。醉后高敲唾壶,龙光在晴空中摇曳。
注释
- 梅江: 梅花生长的江,象征春天的来临。
- 剑川湄: 剑川的水边,暗含春水的温柔。
- 雁碛: 大雁飞越的地方,云雾弥漫。
- 茸帽: 渔民的帽子,形象地描绘出渔村的生活气息。
- 秋娘: 泛指秋天的女子,象征着优雅和美丽。
- 单父台、黄公垆: 古代名胜,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龙光: 或许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富有动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孚先,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描写山水田园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作者旅途中,表达了他对旧游的怀念与对眼前景象的感慨,展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富州道中)》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景致的词作,展现了周孚先对生活、过往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词中开篇以“访梅江路远”引入,便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旅途氛围,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感和内心的迷茫。随着“喜春在剑川湄”的出现,春天的气息给了他些许慰藉,尽管路途艰辛,依旧能在自然中找到乐趣。
诗词中通过对渔村、笛声、草帽等细节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这样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怀旧。词人对往日游历的回忆掺杂着些许无奈与失落,尤其是“旧游不堪回首”一句,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珍惜与遗憾。
最后,词人在醉后的随意与洒脱中,似乎又找到了些许生活的乐趣,尽管伴随着风雨与孤独,依旧不失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访梅江路远,喜春在剑川湄。”:描述旅途的遥远与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正雁碛云深,渔村笛晚,茸帽斜欹。”:描绘了自然景色与渔村生活,展现了一种宁静的乡村气息。
- “旧游不堪回首,更文园多病减腰围。”: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了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变化。
- “惟有秋娘声价,风流仍似前时。”:尽管经历了许多,秋娘的声音依旧动人,象征着不变的美好。
- “依稀壁粉旧曾题。”:回忆往昔,墙上仍有自己曾经留下的痕迹。
- “叹单父台荒,黄公垆寂,难觅佳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叹息,单父台与黄公垆的荒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谁家歌楼催雪,遣夜来风雨紧些儿。”:描绘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似乎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刻。
- “醉后唾壶高敲缺,龙光摇动晴漪。”:醉后随意的洒脱,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放纵。
修辞手法:
- 比喻: 描述自然景色时,使用了比喻手法,如“龙光摇动晴漪”,形象生动。
- 对仗: 词中许多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性,使情感更加细腻。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象征春天与希望。
- 雁: 代表迁徙与远方,暗含孤独感。
- 笛声: 寓意宁静与乡愁。
- 草帽: 渔村生活的象征,朴素自然。
- 秋娘: 风流与美丽的化身,代表不变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秋娘”象征什么? A. 夏天的热情
B. 不变的美好
C. 冬天的寒冷
D. 早春的活力 -
词中“难觅佳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喜悦
D. 怀念 -
“醉后唾壶高敲缺”中的“唾壶”指的是什么? A. 酒瓶
B. 笛子
C. 壶
D. 诗卷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诗词对比:
- 周孚先 vs. 李清照: 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上都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但周孚先更侧重于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