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杨花》
时间: 2025-01-19 20:1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白话文翻译:
花儿尽情地飘落了,谁能理解这份心情,只有在花下细看。微风轻拂,避开了厚重的帘子,雨水回旋,深幕中轻轻地保护着花幡。我寻觅着一位春天的伴侣,只有那一抹红色在夕阳下相识。无奈无法静默地在地上委屈,低垂的花儿又重新飞舞。那疏狂的情感算是凄凉,能否忍耐得住春天的末尾。月光下与梅花相伴,花天雪地,合称为清寒。我将这满满的春恨收起,化作一天的愁影环绕在云山之中。看那青青的池畔,泪痕点点,凝结成斑。
注释:
- 尽:尽头,指花儿已经完全飘落。
- 重帘:厚重的帘子,指阻挡视线的物体。
- 轻幡:轻轻飘动的花幡,即花的象征。
- 春伴侣:春天的伴侣,这里指心中所爱之人。
- 春阑:春天的尽头,指春天即将结束。
- 清寒:形容寒冷而清新的气候。
- 愁影:愁苦的影子,形容心中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惠言,清代诗人,因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而受到推崇。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春花的描写,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无奈。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杨花》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对杨花飘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开头的“尽飘零尽了,何人解”,表达了花的凋零和心情的孤寂。接下来描绘了花在风雨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脆弱而又坚韧的生命力。诗人对春天伴侣的渴望,流露出对爱情的期待与失落。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一句,充分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失去时的不甘与执着。诗的后半部分,结合月与梅、花与雪的意象,勾勒出一种清寒的意境,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最后几句以“泪痕点点凝斑”作结,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迷茫,使整首词更显凄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花已完全凋零,谁能理解这份悲伤?
- 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微风轻拂,雨水回旋,保护着轻轻摇曳的花幡。
-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我在寻找春天的伴侣,唯有那一抹红色在夕阳下相识。
-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无法忍受沉默,低垂的花儿又重新飞舞。
-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那种疏狂的情性算得上是凄凉,能否忍受春天的结束?
- 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月光下与梅花相伴,花天雪地共同形成清寒的景象。
- 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将这满满的春恨收起,化作一天的愁影环绕在云山之中。
-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在青青的池畔,泪水留下点点痕迹。
-
修辞手法:
- 比喻:“愁影”比喻内心的忧愁。
- 拟人:花儿“委地”,赋予花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中常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春天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凄凉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意象分析:
- 杨花:象征着青春易逝和爱情的无常。
- 春:代表着生命的希望和爱情的期盼。
- 月、梅、雪:构成了一个清寒的意境,象征孤独与冷清。
- 泪痕:象征着内心的忧伤与对过往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尽飘零尽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寻他一春伴侣”中的“伴侣”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家人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比较张惠言的《木兰花慢 杨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惠言更侧重于春天的意象,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