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怨 今岁海棠作花甚繁,已破萼矣,忽雨雪累日,恐遂伤损,倚此慰之》
时间: 2025-01-04 13:16:06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春云怨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湘屏几叠,罨晚云如梦,春阴如墨。
昨夜绿章初下,点点紫绵和露坼。
可奈东风,吹花调粉,化作东栏数枝雪。
香靥销红,仙肌凝素,掩映绣帘隙。
猩英占断芳菲色。纵飞琼相妒,依然倾国。
莫忆红罗小亭侧。聘与梅花,玉冷天寒,怎生禁得。
且傍珍丛,故烧银烛,看取晚妆明婳。
白话文翻译:
在湘妃竹的屏风上,层叠的晚云如梦般轻柔,春天的阴影如墨般浓重。
昨夜的细雨刚刚下过,点点紫色绵花与露水相交融。
可怜这东风,吹拂着花瓣,化作东栏上几枝如雪般的花。
香腮消散了红晕,仙女般的肌肤凝聚着素雅,映照在绣帘的缝隙中。
猩红的花朵占尽了春色,即使飞舞的琼花也心生妒忌,依旧倾国倾城。
不要再怀念那红罗的小亭子。
与梅花相伴,天寒地冻,怎能忍受这样的折磨呢?
不如在珍贵的花丛旁,点燃银烛,欣赏那晚妆的明媚。
注释:
- 湘屏: 指用于装饰的屏风,通常用湘妃竹制成。
- 罨: 遮盖、笼罩。
- 绿章: 指春天的新芽或新叶。
- 紫绵: 指紫色的花朵。
- 东风: 指春风。
- 香靥: 指女子的面颊。
- 猩英: 指鲜红的花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红罗小亭”与梅花等意象,均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春天与美好的元素,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于美丽花朵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花开的美丽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忧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诗歌鉴赏:
《春云怨》是一首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诗人对花卉的喜爱与对春天无常的感伤之作。开头几句以“湘屏几叠,罨晚云如梦”描绘了春天的温柔氛围,给人以梦幻的感觉。随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情景,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然而,接下来的“可奈东风”则转向对春风可能带来的危险的担忧,尤其是花朵在风雨中的脆弱。整首诗由对美的感叹而引出对不确定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结尾部分,诗人通过点燃银烛、欣赏晚妆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视,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湘屏几叠,罨晚云如梦”:在屏风上层叠的晚云,宛如梦境般柔和。
- “昨夜绿章初下,点点紫绵和露坼”:昨夜的细雨滋润了新芽,紫色花朵与露水交融。
- “可奈东风,吹花调粉”:可怜的东风,吹拂着花瓣,使其如雪般轻盈。
- “香靥销红,仙肌凝素”:女子的面颊逐渐失去红晕,宛如仙女般的肌肤凝聚着素雅。
- “猩英占断芳菲色”:鲜红的花朵占尽了春色。
- “纵飞琼相妒,依然倾国”:即使飞舞的琼花也心生妒忌,依旧倾国倾城。
- “莫忆红罗小亭侧”:不要再怀念那红罗的小亭子。
- “聘与梅花,玉冷天寒,怎生禁得”:与梅花相伴,天寒地冻,怎能忍受。
- “且傍珍丛,故烧银烛”:不如在珍贵的花丛旁,点燃银烛。
-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如梦”将云彩比作梦境,营造出虚幻的氛围。
- 拟人: “东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 本诗表现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珍视及对无常变化的忧虑,传达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瞬间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阴: 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 花: 代表青春与美好,亦暗示脆弱与易逝。
- 银烛: 象征温暖与光明,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云怨》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樊增祥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红罗小亭”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记忆与怀念
- C. 哀伤
-
“东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
- B. 自然的无常
- C. 花朵的凋零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对比樊增祥的《春云怨》和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于对春天美景的细腻描绘与感伤,而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春云怨》的全面解读,从不同角度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与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