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作者: 王安石
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
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
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
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神宗皇帝的哀悼与敬仰。诗中提到,圣明的帝王往往是天命所归,能够与鬼神沟通,具备非凡的智慧与能力。聪明才智在初年就展露无遗,优秀的人才遍寻不倦。时代变迁,前所未有,三度登基之年,正值秋季。诗人以歌声送别,深切怀念大禹的治水功绩。
注释:
- 将圣由天纵:把圣明的皇帝视为天命所归。
- 成能与鬼谋:能够与鬼神沟通,表达智慧与能力。
- 聪明初四达:聪明的才智在年轻时就已显露。
- 俊乂尽旁求:优秀的人才都在四处寻找。
- 一变前无古:时代的变革前所未有。
- 三登岁有秋:三次登基之年,正值秋季。
- 讴歌归子启:以歌声来送别已逝的皇帝。
- 钦念禹功修:深切缅怀大禹的治水功绩。
典故解析:
- 大禹:古代中国著名的治水英雄,象征着治理国家的智慧与能力。他的治水事迹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倡导变法,推动经济和政治改革。
- 创作背景:神宗皇帝在位时,国家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挑战,王安石以此诗表达对皇帝治国理政的钦佩与哀悼。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神宗皇帝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对皇帝智慧与才能的赞美,反映出王安石对国家治理的关注。诗的开头“将圣由天纵”强调了皇帝的权威与能力,接着用“聪明初四达”描绘出皇帝在年轻时的聪明才智,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才能。中间几句通过“变前无古”与“三登岁有秋”传达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成就,展现出王安石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和对历史的思考。最后,“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不仅是对神宗的怀念,也将其与大禹的伟业相提并论,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圣由天纵:说明圣明的皇帝是天所选,具有特殊的使命。
- 成能与鬼谋:暗示皇帝的智慧与能力不仅限于人间,还能与神灵对话。
- 聪明初四达:强调皇帝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 俊乂尽旁求:描绘四处寻求优秀人才的积极态度。
- 一变前无古:时代的巨大变化使历史上没有可比之处。
- 三登岁有秋:暗示皇帝的多次登基与人生的阶段。
- 讴歌归子启:以歌声送别,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
- 钦念禹功修:纪念与大禹相同的治国理念与成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帝比作天命之人,强调其崇高地位。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本诗以景抒情,通过对神宗皇帝的赞美,寄托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与理想,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与时代变化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圣明: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具备智慧与能力。
- 鬼谋:代表着宇宙的力量与命运的不可知。
- 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大禹:历史的象征,代表着治理国家的伟大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是哪位皇帝的挽辞诗?
- A) 神宗
- B) 仁宗
- C) 太宗
- D) 宋高宗
-
诗中提到的“大禹”象征什么?
- A) 文才
- B) 治水
- C) 战争
- D) 诗歌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历史的回忆
- B) 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 C) 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神宗
- B) 治水
- B) 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是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
- 杜甫《春望》: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交织。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都涉及历史与个人的情感,但王安石更强调理想的治国,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百姓的苦难与国家的衰败。这反映出两位诗人在历史背景与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