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爱此孤生竹,碧叶琅玕柯。
结结甘泉里,岂必泰山阿。
曾莫学兔丝,徒以附女萝。
风为扫庭户,夜月谁与过。
白话文翻译:
我喜欢这株孤独的竹子,翠绿的叶子和优美的枝干。
它在甘甜的泉水边生长,难道非要长在泰山的巅峰吗?
不要像兔丝那样去依附于女萝,只是空自附着而已。
风儿为我扫净了庭院,夜空的明月又有谁来陪伴我呢?
注释:
- 孤生竹:指独自生长的竹子,象征高洁和独立。
- 碧叶琅玕柯:形容竹子的叶子翠绿如翡翠,枝干优美。
- 结结甘泉里:指在甘甜的泉水旁生长,强调自然环境的优越。
- 岂必泰山阿:难道非要生长在泰山这样的高处吗?表达一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
- 兔丝:一种植物,喜欢附着在其他植物上生长。
- 女萝:指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藤本植物,象征依附。
- 风为扫庭户:风来扫净庭院,象征清新和宁静。
- 夜月:夜晚的月亮,暗示孤独和思考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地方官职。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出对孤独和高洁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在省中的闲适生活中,通过孤竹的描绘,表达他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依附于他人的反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王景彝省中咏孤竹》以孤竹为主线,展现了他对竹子特质的欣赏以及表达自己独立的生活态度。诗中开头一句“爱此孤生竹”便直入主题,表露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竹子的孤傲与独立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品质。接下来的“碧叶琅玕柯”,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姿态,清新而优美,传达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结结甘泉里,岂必泰山阿”,这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出,竹子不必非要生长在高山之上,甘泉旁的生长同样美丽,反映出他对生活环境的淡泊与洒脱。诗的后半部分“曾莫学兔丝,徒以附女萝”则警示人们,不要像兔丝一样依附于他物,强调了独立自信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风为扫庭户,夜月谁与过”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在这宁静的夜晚,风扫庭院,月光照耀,只有孤独的自我与自然对话,表现了一种清幽的生活情境。
整体而言,梅尧臣通过对孤竹的抒情,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独立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依附的拒绝,展现出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此孤生竹”:表达了诗人对孤竹的喜爱,象征着独立与高洁。
- “碧叶琅玕柯”:描绘竹子的美丽,生动形象。
- “结结甘泉里”:强调竹子生长在甘泉旁,环境优美。
- “岂必泰山阿”:对高处生活的质疑,表明不拘泥于传统。
- “曾莫学兔丝”:警示人们不要依附于他物。
- “徒以附女萝”:强调依附是无意义的。
- “风为扫庭户”:描绘清新宁静的环境。
- “夜月谁与过”:表现孤独的思考和内心的反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高洁的象征。
- 拟人:风扫庭院,给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独立精神的追求和对依附生活的拒绝。诗人通过孤竹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高和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其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竹:象征独立与高洁。
- 碧叶琅玕柯:代表自然之美,生动清新。
- 甘泉:象征灵动与滋养。
- 风:象征自由与清新。
- 夜月:暗示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竹”象征什么? A. 依附
B. 独立
C. 荣华 -
诗人对“兔丝”和“女萝”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贬低
C. 中立 -
“风为扫庭户”中的“风”象征什么? A. 亲密
B. 自由
C.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题材,但更侧重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陶渊明《饮酒》: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梅尧臣的独立精神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相关研究论文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