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杖丹梯翠巘,肩舆绿意红情。籍草争来献茗,提壶忽地听莺。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沿着朱红的阶梯走上青翠的山巅,肩上扛着一片绿意和红色的花朵。身边的野草争先恐后地跑来献上茶水,我提着壶,忽然听见了黄莺的歌唱。
注释:
- 策杖:手持拐杖,表示老者或智者的形象。
- 丹梯:红色的台阶,象征着通往高处的道路。
- 翠巘:青翠的山峰,代表自然的美。
- 肩舆:肩上背负的东西,这里隐喻自然的美好。
- 籍草:指野草,形容自然的生机。
- 献茗:献上茶水,表示对客人的热情。
- 提壶:端着茶壶,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 听莺:听到黄莺的鸣叫,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莺”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春天和生机。莺歌声是春的象征,常常出现在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0年。他以清新的诗风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而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创作于董元恺的晚年时期,彼时他多次游览洞庭湖,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自然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开头两句,通过“策杖丹梯翠巘”,展示了诗人步入青翠山巅的情景,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仿佛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诗人用“肩舆绿意红情”来描绘自然的色彩,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接着的两句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草木争先恐后献上茶水,显示了自然的生机与热情。最后一句“提壶忽地听莺”,不仅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更通过黄莺的鸣叫,传达出春天的气息,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延续。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浓厚的自然气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策杖丹梯翠巘:诗人手持拐杖,象征着他在自然中漫游,沿着红色台阶走向青翠的山巅,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 肩舆绿意红情:诗人肩上背负着春天的绿意和花朵,展现出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籍草争来献茗:自然的野草争先恐后地来献茶,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提壶忽地听莺:诗人在提壶的同时,突然听到了黄莺的歌声,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美好比作献茶,生动形象。
- 拟人:草木争先的描写使自然变得有情有义,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梯:象征着追求和希望,代表通往理想的道路。
- 翠巘: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莺:象征春天和生命的欢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丹梯”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台阶
B. 青翠的山巅
C. 绿色的草地
答案:A -
诗人提着茶壶时,忽然听到了什么? A. 竹子的声响
B. 黄莺的歌唱
C. 风的呼啸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终南山》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偏重于山的雄伟与沉静;而《三台令 其二 洞庭杂兴》则更注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