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九日与群从子侄登乌石山用樊川韵》
时间: 2025-01-06 08:5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垂髫登巘捷于飞,岁晚重来脚力微。
壹死壹生群从少,某丘某水几人归。
即今秉烛游清夜,自古无绳击夕晖。
莫忆宫门谢时服,海图尚可补寒衣。
白话文翻译
小孩子登山比飞翔还快,岁末再次来此时已感脚力微弱。
生死交替,同行的人渐渐少了,某个山丘,某条河流,究竟有几人能够归去?
如今提着蜡烛游玩清夜,自古以来就没有绳索来打击黄昏的光辉。
不要再回忆宫门外的谢时服,海图尚且还能补救寒衣。
注释
- 垂髫:指小孩子,形容年幼的样子。
- 登巘:登上山巅。
- 捷于飞:比飞翔还要灵活。
- 岁晚:年末,指冬季。
- 脚力微:脚力衰弱。
- 壹死壹生:生死交替。
- 群从少:同行的人越来越少。
- 某丘某水:指不知名的山丘和水流。
- 秉烛:拿着蜡烛。
- 清夜:宁静的夜晚。
- 自古无绳击夕晖:自古以来没有东西来阻挡日落的光辉。
- 宫门谢时服:指昔日的荣华富贵。
- 海图尚可补寒衣:海图虽然能补救寒衣,暗喻希望依然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壶山,宋代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宋,曾任地方官。其诗风格多样,尤其擅长山水诗、咏怀诗。刘克庄的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表现出对时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壬子年九月九日,诗人携子侄登乌石山,正值岁末,感怀身边的人事变迁,抒发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时光流逝与生死无常的感慨。开头部分描绘了作者与孩子们登山的场景,孩子们登高的灵动与作者日渐衰弱的体力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意识到同伴的减少,生死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奈。诗中的“某丘某水”不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对过往记忆的思索,映射出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着蜡烛游玩于清夜,蜡烛象征着微弱的希望与灵光,尽管夜晚的黑暗让人感到无助,但诗人仍然坚持着不忘过去的辉煌与荣华,表现出对生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海图尚可补寒衣”,更是道出人虽有失去,但仍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髫登巘捷于飞:年幼的孩子们登山的速度比飞翔还快,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朝气。
- 岁晚重来脚力微:年末再次来此,感到脚力衰弱,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 壹死壹生群从少:生与死的交替使得同行的人越来越少,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 某丘某水几人归:不知名的山丘和水流让人反思,究竟有多少人能回到原点,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 即今秉烛游清夜:在宁静的夜晚手持蜡烛游玩,体现出对生活的享受与珍惜。
- 自古无绳击夕晖:自古以来没有东西来阻挡日落的光辉,暗示时间的不可逆转。
- 莫忆宫门谢时服:告诫自己不要再怀念曾经的荣华富贵。
- 海图尚可补寒衣:即使失去了一些东西,仍然有希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修辞手法:这首诗多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年轻与衰老、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照。通过意象如“蜡烛”、“夕晖”,诗人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不仅在追忆往昔的辉煌,更在探寻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希望与光明,虽然微弱,但依然存在。
- 夕晖: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感怀人生的无常。
- 群从:象征着陪伴与孤独,体现生死交替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克庄
D. 白居易 -
"垂髫登巘捷于飞"中的“垂髫”指的是? A. 老年人
B. 小孩子
C. 成年人
D. 动物 -
诗中提到的“海图尚可补寒衣”意指? A. 生活的无奈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D. 生命的结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较,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刘克庄的诗更加强调生死交替与孤独的感受,而杜甫则倾向于表现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与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