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里沙》

时间: 2025-01-14 19:07:58

只见如山白浪飞,更堪动地黑风吹。

渺茫直际九州外,汹涌常如八月时。

河伯岂能穷海若,灵胥仅可吓吴儿。

惜无散发骑鲸友,共了南游一段奇。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十五里沙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只见如山白浪飞,更堪动地黑风吹。
渺茫直际九州外,汹涌常如八月时。
河伯岂能穷海若,灵胥仅可吓吴儿。
惜无散发骑鲸友,共了南游一段奇。


白话文翻译:

只见白浪如山般翻腾,更加受到黑风的狂吹。
渺茫的水天相接,波涛汹涌,似乎总是八月的情景。
河伯又怎能了解海的深广,灵胥又只能吓唬吴国的孩子。
可惜没有那位散发骑鲸的朋友,能与我共游这段奇妙的旅程。


注释:

  • 白浪:指波浪,形容水面起伏的样子。
  • 动地黑风:指强烈的风暴,形容风力之大。
  • 渺茫:指模糊、遥远的样子。
  •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河神,象征对水域的掌控。
  • 灵胥:指一种神话中的生物,象征神秘和力量。
  • 散发骑鲸友: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朋友,形象地描绘出骑鲸遨游的场景。

典故解析:

  • 河伯与灵胥:河伯是古代神话中掌管河流的神,灵胥为海神的化身,二者的碰撞暗示了人对自然的无力感。
  • 骑鲸友:出自古代文人对理想交游的向往,反映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德修,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是宋代文人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十五里沙》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诗人通过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十五里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浩瀚大海的敬畏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头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海面,白浪翻滚,如同高山一般,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接着,诗人以“黑风吹”的描写,增加了自然环境的激烈和不安,仿佛在暗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无奈。

诗中提及的河伯与灵胥,二者的形象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反映了自然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河伯虽然是河流的主宰,但在浩瀚的海洋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叹,也暗示了人类对命运的无奈。

结尾的“惜无散发骑鲸友”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渴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探索未知的奇妙世界,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尤为共鸣。整首诗情感真挚而含蓄,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见如山白浪飞:描绘海浪翻滚,形如高山,展示了海的波涛汹涌。
  • 更堪动地黑风吹:强调风势之大,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 渺茫直际九州外:描绘广阔无垠的海洋,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汹涌常如八月时:八月的海洋常常波涛汹涌,表明自然的变化无常。
  • 河伯岂能穷海若:河伯虽能掌控河流,但无法理解海的深广。
  • 灵胥仅可吓吴儿:灵胥虽神秘,但也不过是对吴国小儿的威吓。
  • 惜无散发骑鲸友: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渴望与孤独。
  • 共了南游一段奇:渴望与友人共享美好旅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浪比作高山,形象生动。
  • 拟人:黑风被赋予了动感,增加了气势。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意象分析:

  • 白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无常。
  • 黑风:代表着不稳定的局势和内心的动荡。
  • 河伯:象征对水域的掌控与理解的局限。
  • 灵胥:暗示神秘与力量,但也显示出无奈。
  • 骑鲸:象征自由与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浪”比作什么?
    A. 高山
    B. 河流
    C. 风暴

  2. 河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人的渺小
    C. 友谊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灵胥”是谁?
    A. 河神
    B. 大海的神秘生物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个人情感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展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十五里沙》 vs 《浪淘沙》:两者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对人生与友谊的思考,但《浪淘沙》更倾向于抒情,而《十五里沙》则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