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嗔火焚和气,令人相貌恶。
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
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
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
白话文翻译:
怒火焚烧了和气,让人显得面目可憎。
当修罗现身时,连菩萨都纷纷离去。
滋养成了三毒的身体,肆意追求五欲的快乐。
智慧的人善于思考,早早服用慈悲的良药。
注释:
- 嗔火:怒火,指愤怒之火。
- 和气:和谐的气氛,友好的情感。
- 修罗:在佛教中,修罗是代表斗争与争斗的神祇。
- 菩萨:指的是觉悟者,通常代表慈悲与智慧。
- 三毒:烦恼的根源,指贪、嗔、痴。
- 五欲:世俗的五种欲望,包括色、声、香、味、触。
- 智者:指有智慧的人。
- 慈悲药:比喻慈悲的教义或行为,能够治愈内心的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怀深,宋代高僧,擅长诗词,尤其以佛教诗作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烦恼与智慧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宗教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一方面是对当时社会浮躁、追求物质享乐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在呼唤人们重视内心的修行与慈悲的实践,以应对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冲突与烦恼。开头的“嗔火焚和气”,直接点出了愤怒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暗示着当代社会人们因琐事而产生的纷争与不和。“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将怒火与和谐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修罗象征争斗与烦恼,而菩萨则是智慧与和平的象征,二者在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心灵的失去平静与和谐。
接下来的“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则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滋生烦恼与痛苦,三毒与五欲的结合,展示了人性中贪婪与愤怒的本质。而最终的“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则是对智慧的呼唤,强调了慈悲与思考的重要性,智慧的人能够看透欲望的虚幻,从而选择内心的宁静与慈悲。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上深刻而引人思考,既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一种对个人修行的指引,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嗔火焚和气:愤怒的情绪烧灼了和气,暗示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 令人相貌恶:怒火让人看起来丑陋,内心的不和谐反映在外表上。
- 修罗才现前:修罗的出现象征着争斗与烦恼的降临。
- 菩萨都走却:连菩萨也离去,说明了愤怒的强大力量使得理智与和平都无法存在。
- 养就三毒躯:长期滋养烦恼的身体,暗示人们被欲望所束缚。
- 恣为五欲乐:无节制地追求五种欲望的快乐。
- 智者善思惟:智慧的人懂得反思与思考,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 早服慈悲药:提倡早日修习慈悲,暗示慈悲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怒火与和气、修罗与菩萨的对比,突显内心冲突。
- 隐喻:三毒与五欲的结合,隐喻了人性的复杂与内心的痛苦。
- 排比:通过对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力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愤怒与欲望的批判,呼唤人们重视内心的修行与慈悲,强调智慧与思考的重要性。诗人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修行与慈悲,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嗔火:象征愤怒与烦恼。
- 和气:代表和谐与温暖的人际关系。
- 修罗:象征争斗与冲突。
- 菩萨:代表智慧与慈悲。
- 三毒:暗示内心的贪、嗔、痴。
- 五欲:象征世俗的种种欲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什么是“嗔火”?
- A. 友好的情感
- B. 愤怒的情绪
- C. 智慧的象征
- 答案: B
-
“菩萨都走却”的含义是什么?
- A. 菩萨来到了人间
- B. 菩萨因愤怒而离去
- C. 菩萨对争斗无能为力
-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三毒”包括哪些?
- A. 贪、嗔、痴
- B. 快乐、悲伤、愤怒
- C. 忧、虑、痛
-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拟寒山寺其八十二》:两者都反映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乡愁的描绘,而《拟寒山寺其八十二》则聚焦于内心的烦恼与修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