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关》

时间: 2025-01-17 10:04:48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

茫茫积翠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石关
蒲松龄 〔清代〕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白话文翻译:

我身处于此山谷之中,仰头只见飞鸟掠过。
南山北山之间,云雾缭绕,满眼的树木千千万万。
只见山中的人,却看不见山中的路。
樵夫用树枝指引着我,我顺着藤萝离开这里。
山路曲折,马蹄难以稳步前行。
突然听见犬吠声,隐约看到几户人家聚集在一起。
我拉着马缰望向远方,眼前是一片朦胧的翠绿雾气。


注释:

字词注释:

  1. 瓮盎:形容狭小的环境,像是陶瓷的器皿。
  2. :飞过。
  3. 樵者:砍柴的人。
  4. :树枝,樵夫用来指路。
  5. 扪萝:形容沿着藤萝的路径走。
  6. 句曲:曲折的山路。
  7. 挽辔:拉住马的缰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生活的场景,反映了隐逸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常见于清代文人诗作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圣白,号柳泉,山东人,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多描绘鬼怪、妖异的故事,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及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青石关》创作于蒲松龄晚年,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青石关》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人类孤独感的深刻体察,展现了蒲松龄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身在瓮盎中”的开头,营造出一种被困于狭小空间的压抑感,仰望飞鸟则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接下来的南北山云雾和千株万株树,既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渺小与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樵者的指引和犬吠的声音,逐步引入人类生活的气息。尽管身处于山中,仍然能听到犬吠声,隐约看到烟火人家,这种对比加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也使得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整首诗在意象构建上,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和对人世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追求恬淡生活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在瓮盎中:描绘身处狭隘环境的孤独感,隐喻内心的困境。
  2. 仰看飞鸟度:向往自由,渴望逃离束缚。
  3.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展现自然的壮丽和丰富。
  4.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表达对人世的观察与迷茫。
  5. 樵者指以柯:有指引之人,象征与现实的联系。
  6. 扪萝自兹去:顺藤而行,象征探索与追寻。
  7. 句曲上层霄:山路曲折,暗含人生的艰辛。
  8. 马蹄无稳步:比喻生活的不确定性。
  9. 忽然闻犬吠:突出现实的声音,打破宁静。
  10. 烟火数家聚:人间烟火气,隐喻温暖的归属感。
  11. 挽辔眺来处:回望,反思走过的路。
  12. 茫茫积翠雾:结尾的迷雾,象征未知与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瓮盎中”比喻困境。
  • 对仗:如“南山北山”,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犬吠声赋予生命,连接人与自然。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自然的描绘为主线,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间孤独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飞鸟:象征自由与渴望。
  2. 南山北山: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3. 犬吠:人间的声音,暗示生活的真实。
  4. 烟火:人间的温暖与归属感。
  5. 翠雾:象征未知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身在瓮盎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由快乐
    • B. 孤独压抑
    • C. 兴奋激动
    • D. 无奈沉默
  2. 填空题:诗中“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__。”

  3. 判断题:诗中的犬吠声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青石关》与《山中杂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青石关》更强调孤独与探索,而《山中杂诗》则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青石关》与《早发白帝城》:前者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者则表现了对旅途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参考资料:

  • 蒲松龄《聊斋志异》
  • 《清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