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酬赠黄交三即次原韵并示尊甫仙裳贤昆月舫》
时间: 2025-01-04 07:5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酬赠黄交三即次原韵并示尊甫仙裳贤昆月舫》 —— 陈维崧
三四年来,老惰亡聊,惟耽小词。
任世皆嗤仆,为无益事,人方目我,是有情痴。
花月前生,水天别馆,似梦年光暗里飞。
菖蒲纸,把心情淡写,偷寄崔徽。
君才十倍陈思。恕愁病羁穷属和迟。
况豪吟老庾,声情磊落,狂歌法护,才调恢奇。
我渡京江,重游隋苑,惆怅閒行杜牧之。
当年事,记万家水榭,红袖齐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了作者近年来的懒惰消沉,只沉迷于小词的创作,尽管世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所做的是无益之事,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回首往昔,花月之间的美好时光仿佛如梦似幻,岁月在暗影中流逝。用菖蒲纸记录自己的心情,悄悄寄情于崔徽。你才华横溢,远胜过我,难以宽恕我因愁苦而拖延的病痛。更何况,豪放的吟唱像老庾一样,声情气宇轩昂,狂热的歌声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华与气质都非凡。我再次渡过京江,重游隋苑,心中惆怅,闲逛时忆起杜牧的诗句。当年的情景,记得万家水榭,红袖轻垂的美丽。
注释
- 老惰:年纪大了,懒惰的意思。
- 小词:指小曲小词,流行的诗歌形式。
- 情痴:对情感的执着。
- 菖蒲纸:菖蒲纸是用香草制成的纸,寓意清雅。
- 崔徽:崔徽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作者借此表达对女性才情的向往。
- 老庾:指庾信,古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著称。
- 隋苑:隋朝的皇家园林,代指繁华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5-约1700),字仲明,号秋水,晚号白云山人,清代诗人、词人,擅长诗词,尤以小词见长。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独立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受,以及个人的情感与艺术追求的矛盾。诗中对“豪吟”与“小词”的对比,表现出他对自我艺术追求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陈维崧在自我反省中的一份情感宣泄。诗中流露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对社会评价的无奈。作者以“老惰亡聊”开篇,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状态的不满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的懒惰与消沉。他在小词的创作中找到了某种寄托,尽管外界的声音对他并不友好,但他深知自己的内心情感依旧炽热。这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恰恰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在描述花月和水天别馆时,诗人用梦幻的意象描绘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反映出他对过往的怀念与追忆。诗中提到的“菖蒲纸”与“崔徽”,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女性才情的欣赏,也象征着他对纯洁而美好情感的渴望。最后,重游隋苑的情景则是对青春的感叹,万家水榭、红袖齐垂的画面更是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四年来,老惰亡聊,惟耽小词。”:回顾三四年来的懒惰与沉迷于小词的创作。
- “任世皆嗤仆,为无益事,人方目我,是有情痴。”:即使世人嘲笑自己是无益之事,但他仍坚守内心的情感。
- “花月前生,水天别馆,似梦年光暗里飞。”:描绘昔日美好时光,如同梦幻般的流逝。
- “菖蒲纸,把心情淡写,偷寄崔徽。”:用菖蒲纸记录心情,寄托情感于崔徽。
- “君才十倍陈思。”:赞美对方的才华,认为自己不及。
- “恕愁病羁穷属和迟。”:为自己的愁苦而感到歉意。
- “况豪吟老庾,声情磊落,狂歌法护,才调恢奇。”:提到庾信的豪放风格,表达自己也有这样的追求。
- “我渡京江,重游隋苑,惆怅閒行杜牧之。”:再次回到京江,重游隋苑,感慨杜牧的诗句。
- “当年事,记万家水榭,红袖齐垂。”:回忆往昔美好的景象,感慨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梦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声情磊落,狂歌法护”,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通过对个人情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在艺术追求与世俗评价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月:象征美好、浪漫的时光。
- 菖蒲纸:象征清雅与情感的寄托。
- 隋苑:象征繁华的过往,承载着青春的记忆。
- 红袖:象征美丽的女性与青春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维崧的《沁园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爱情的向往
b) 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菖蒲纸”象征着什么? a) 清雅与情感的寄托
b) 书信的形式
c) 诗人的忧伤 -
诗中提到的“君才十倍陈思”是对谁的赞美? a) 对女性的赞美
b) 对友人的赞美
c) 对自己才华的自谦
答案:
- b) 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 a) 清雅与情感的寄托
- b) 对友人的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维崧的《沁园春》更多地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纠结,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对爱情的渴望。两者都是清代诗词中的经典,但风格和主题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