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

时间: 2025-01-14 01:33:39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
作者: 周敦颐

三月山方暖,
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
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
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
缥缈觉身轻。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的春天,山上正温暖,林间的花朵互相映衬,光彩夺目。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仿佛行走在空中。水的颜色与云朵交融,清澈的鸟鸣在山谷中回响。天风轻轻拂过我的衣襟,令我感到身心轻盈,如同飘渺的云彩。


注释:

字词注释:

  1. 治平: 指治国安民的安定时期。
  2. 乙巳: 指农历的乙巳年,具体的年份可以是周敦颐生活时代的某一年。
  3. 层顶: 指山的最高处。
  4. 缥缈: 指轻盈、飘渺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杰出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著称,内容常常蕴含哲理,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作者与友人游山至大林寺,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及身心的愉悦,反映了宋代文人重视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游山的美好场景,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形成了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开篇的“山方暖”与“林花互照明”给人以温暖、明亮的感受,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接下来“路盘层顶上”一句,展现了攀登的艰辛与乐趣,仿佛人在与自然对话,感受到一种轻盈而又自由的状态。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则通过对水色和鸟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强调了自然的和谐美。最后,天风轻拂,衣袂飘动,营造出一种身心俱轻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精神愉悦。

整首诗气韵悠长,意境深远,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有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月山方暖:春天的三月,山上温暖的气候令人感到舒适。
  2. 林花互照明:树林中的花朵相互映衬,光彩夺目,营造出春日的生机。
  3. 路盘层顶上:山路蜿蜒而上,仿佛走在高空之中,表现出登山的过程。
  4. 人在半空行:形容人走在高处,仿佛悬浮于空中,增强了诗的意境。
  5. 水色云含白:水面与云彩的颜色交融在一起,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6. 禽声谷应清:山谷中的鸟鸣声清晰悦耳,传递出宁静的氛围。
  7. 天风拂襟袂:微风轻轻吹拂,令人感到舒适自在。
  8. 缥缈觉身轻:在轻风中,身心俱感轻盈,表达了对自然的陶醉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人在半空行”来形容登山的感觉,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 代表了自然的伟岸与坚韧。
  2. : 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美好。
  3. : 体现了灵动与柔和。
  4. : 代表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5. : 传达了轻盈与舒适的感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林花互照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凋零

  2. “水色云含白”中“云”指代的是什么?
    A. 风
    B. 天空的白云
    C. 河流

  3. 诗中的“天风拂襟袂”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寒冷
    B. 舒适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在山中生活的宁静,而周敦颐的这首诗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身心的愉悦。两者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周敦颐诗文集》
  3.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