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闻蛙》

时间: 2025-01-14 11:25:46

春来真底好,此辈政纵横。

身作泥中计,声从雨後增。

北人餐未惯,南食限犹生。

灰洒知虚实,於渠似可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闻蛙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春来真底好,此辈政纵横。
身作泥中计,声从雨後增。
北人餐未惯,南食限犹生。
灰洒知虚实,於渠似可行。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到,真是美好,这些青蛙在田间纵横跳跃。
我在泥土中设下圈套,蛙声在雨后显得更加响亮。
北方人还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南方的食物限制也使我感到生存艰难。
知道灰土的虚实,似乎在他们的池塘里还可以适应生活。

注释:

  • 真底好:真正的好,强调春天的美好。
  • 此辈政纵横:指青蛙在田间的活动。
  • 身作泥中计:暗示作者利用泥土进行捕捉蛙的计谋。
  • 声从雨後增:雨后蛙声更加响亮。
  • 北人:北方人。
  • 餐未惯:吃的不习惯。
  • 南食限犹生:南方的食物限制了生存。
  • 灰洒知虚实:灰土的状态可以反映出真实与虚假的情况。
  • 於渠似可行:在他们的池塘里似乎可以生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农田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田间蛙鸣的季节。诗人通过描写青蛙的声音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又和闻蛙》以鲜明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青蛙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田园气息。诗人以“春来真底好”开篇,直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接着引入青蛙的形象,展现其在田间的活跃状态。青蛙的叫声在雨后更加响亮,象征着生命的繁盛和自然的和谐。

在文本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北方人和南方食物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局限性和无奈。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原本简单的自然描写变得更加深刻。诗人在描绘蛙鸣的同时,隐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适应。

整首诗以轻松的口吻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中透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细腻观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来真底好:春天的到来实在是美好,暗示着生命的复苏。
  2. 此辈政纵横:青蛙在田间自由活动,生动展现了自然的活力。
  3. 身作泥中计:作者在泥中设置圈套,暗含捕获青蛙的意图。
  4. 声从雨後增:雨后蛙声更加响亮,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
  5. 北人餐未惯:北方人对南方食物的不习惯,反映出地域文化差异。
  6. 南食限犹生:南方饮食的局限性,使生活变得艰难。
  7. 灰洒知虚实:灰土的变化能揭示出真实与虚幻的差异。
  8. 於渠似可行:在这片池塘中似乎还有生存的可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蛙的叫声比作生命的象征。
  • 拟人:青蛙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似乎在歌唱。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如“身作泥中计,声从雨後增”。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青蛙鸣叫,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隐含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困惑与适应,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青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繁盛。
  • 春天:代表新生和希望。
  • 泥土:象征生活的根基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 雨水:暗示着滋养和生命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人”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2. “声从雨後增”是指什么? A. 雨后天晴
    B. 青蛙声音更响亮
    C. 冬天结束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北方人的批判
    C. 对青蛙的喜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与白居易的田园诗,杨万里的诗更倾向于生动的自然描写,而白居易则更侧重于人情与自然的融合。这种对比体现了不同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