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半山祠》

时间: 2025-01-04 09:08:42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去田畴问老农,
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
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
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
燕麦戎葵几度风。

白话文翻译:

回到田边,我向老农请教,
实施新法究竟有什么成效呢?
我早已知道供奉佛像的事情,
却仍然惋惜修书谢公的事迹。
难以塑造的像陪伴着孔子的壁画,
古老的祠堂又有谁来拜访呢?
从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两百年,
燕麦和戎葵几度经历风吹雨打。

注释:

  • 归去:回去。
  • 田畴:田地。
  • 老农:年长的农民。
  • 力行:努力实践。
  • 新法:指新实施的农业政策。
  • 供佛:供奉佛像。
  • 修书:写信,书信。
  • 谢数公:指谢公,也即谢安,因其修身齐家而著称。
  • 塑像:雕塑形象。
  • 夫子:孔子。
  • 古祠:古老的祠堂。
  • 觉王宫:王宫,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王室。
  • 燕麦戎葵:燕麦和戎葵是农作物,象征着农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翁(1100-1170),字仲淹,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谒半山祠》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诗人常通过田园生活反思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现状,表达对改革与传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谒半山祠》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归去田畴问老农”引入,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心,表现出一种田园的宁静与真实。然而随即转向对新法实施效果的质疑,反映了对改革的困惑与不安。接下来的“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怀念。

“塑像难陪夫子壁”一句,暗示了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的衰退,而“古祠谁访觉王宫”则体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同时,最后两句以“燕麦戎葵几度风”总结,历史的变迁与农田的耕作交织在一起,形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去田畴问老农:诗人回归自然,向老农请教,表现对农民的重视。
  2. 力行新法竟何功:质疑新政策的效果,暗含对改革的反思。
  3. 已知供佛追前过:知道旧有的供奉方式,反映对传统的尊重。
  4. 尚惜修书谢数公:怀念古代贤者,表达对文化的惋惜。
  5. 塑像难陪夫子壁:对孔子思想的衰落感到无奈。
  6. 古祠谁访觉王宫:古老的祠堂无人问津,历史的孤寂。
  7. 都来二百年间事:历史已经过去两百年,时间的流逝。
  8. 燕麦戎葵几度风: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塑像难陪夫子壁”,暗示文化的衰退。
  • 对仗:如“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增强诗的音韵美。
  • 象征:燕麦和戎葵象征着农业与历史的连续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农业改革的不安、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展现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力与渺小。

意象分析:

  • 田畴:象征自然与人类的生活。
  • 老农:象征传统的智慧与生活的真实。
  • 夫子:孔子象征着文化与智慧。
  • 古祠: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燕麦戎葵: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历史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农”主要代表什么?
    A. 年轻人
    B. 农民
    C. 王室
    答案:B

  2. “力行新法竟何功”中的“新法”指的是什么?
    A. 新的耕作方式
    B. 新的政治改革
    C. 新的文化思想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夫子”是指谁?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谒半山祠》均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但《春望》更侧重于国破家亡的悲痛,而《谒半山祠》则更多地关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