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萧,梧叶发出寒冷的声音,
江边的秋风勾动了旅人的情思。
知道有儿童在挑拨蝈蝈,
夜深时,篱笆外有一盏灯光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萧:形容树叶或风声,带有凄清的感觉。
-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常用来象征秋季。
- 寒声:寒冷的声音,暗示秋天的来临。
- 儿童:指小孩。
- 挑促织:挑拨蟋蟀(即促织),是一种儿童游戏。
- 篱落:指围起来的庭院或小院落。
- 一灯明:一盏灯光明亮。
典故解析: 在古代,秋天的梧桐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诗经》中有“梧桐生矣”之句,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翁(1070年-1130年),字子美,号华阳,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夜书所见》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身处江南,虽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但他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歌,叶绍翁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将秋天的冷清与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旅人对故乡的思念。在开头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诗人用“萧萧”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寒意从字里行间渗透而来。接下来的“江上秋风动客情”,则转入诗人的内心,表达了他因秋风而生的乡愁。
而后,诗人提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则给这幅秋夜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温情,暗示在这冷寂的夜晚,依然有童趣的存在。最后一句“一灯明”不仅照亮了夜色,也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意象,使人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秋天、乡愁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的细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梧叶送寒声”:秋风吹过,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暗示寒意来临,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边的秋风引发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知有儿童挑促织”:知道有儿童在捉弄蟋蟀,这一景象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童趣。
-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深,篱笆外只有一盏灯在闪烁,象征着希望和温暖。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梧叶送寒声”,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江上秋风动客情”,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儿童”和“灯”,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秋深夜晚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中点滴温暖的珍视。诗人在寒冷的秋夜中,虽感到孤独,但在儿童的嬉闹和灯光的温暖中,依然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叶:象征秋天和思乡之情。
- 秋风:代表时节的变迁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 儿童:寓意纯真和生活的乐趣。
- 灯光:象征希望和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萧萧”在诗中形容什么? A. 寒冷的天气
B. 树叶的声音
C. 旅人的情感 -
诗中“小孩挑促织”表达了什么? A. 孤独
B. 童趣
C. 思乡 -
“一灯明”象征着什么? A. 黑暗
B. 希望与温暖
C. 旅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夜泊岳阳》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到夜晚的主题,但叶绍翁更关注自然与人情的交融,而李白则是直白的思乡之情。两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采采卷耳》
通过以上内容的理解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领会《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