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育王大觉禅师》
时间: 2025-01-04 09:0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育王大觉禅师
王安石
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
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
隐迹亦知甘自足,凭心岂吝慰相怜。
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禅宗的思考与感悟。诗中提到,虽然我已安静地进入禅宗,但在草堂中仍然无法忘怀往日的情景。如今山中已是岁末,四周一片寂静,天气寒冷时分更显得宁静。隐居生活让我明白了自足的甘甜,心怀宽慰,自然不会吝啬对朋友的慰藉。虽然我所听到的消息已经隔绝,但每年又是新的一年,我也在岁月中渐渐变老。
注释:
- 安那:安静、安宁的状态。
- 草堂:指隐居的地方。
- 岑寂:形容环境的安静和幽静。
- 隐迹:指隐居、躲藏的生活。
- 荆门:古地名,指荆州一带,常用来指代外界的消息或动静。
- 禾新:新收的禾稻,象征着新的开始或新的一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推行“熙宁变法”,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寄育王大觉禅师》写于王安石晚年,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历经波折,晚年选择隐退,诗中反映了他对世事的看淡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寄育王大觉禅师》是一首蕴含哲理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以及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开头两句“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的追求与回归,尽管身处草堂,内心却难以忘却过去的种种。接下来的“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则描绘了岁末时分的宁静与寒冷,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外界的沉寂。
隐居生活让诗人领悟到自足的甘甜,体现出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而最后一句“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尽管外界的消息隔绝,但新的一年又将来临,生命依旧在延续,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和从容。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崇敬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单已安那示入禅:表明诗人已经进入一种安宁的状态,象征着他对禅宗的向往与理解。
- 草堂难望故依然:尽管身处隐居之地,但依旧难以忘怀往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山今岁暮终岑寂:描绘了岁末时分山中宁静的氛围,传达出一种清静的心境。
- 人更天寒最静便:外界的寒冷使得内心更加平静,反映出寒冬时节的沉静与思考。
- 隐迹亦知甘自足:隐居生活使得诗人感受到自我满足与内心的宁静。
- 凭心岂吝慰相怜:心中宽慰,自然不会吝啬对他人的关怀。
- 所闻不到荆门耳:暗示诗人与外界隔绝,听不到外面的消息。
- 人老禾新又一年:时间的流逝让人变老,但每年都有新的开始,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单已安那”和“草堂难望”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岁月比作禾稻的收成,传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性,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细腻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与对禅宗的思考,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变迁的从容与淡定,体现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堂:象征隐居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
- 山:代表自然的静谧,象征诗人内心的平和。
- 荆门:象征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诗人选择隔绝以寻求内心的安宁。
- 禾: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新的开始,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堂”主要指什么? A. 城市的喧嚣
B. 隐居的地方
C. 大自然的山林
D. 诗人的故乡 -
“人老禾新又一年”中的“禾”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烦恼
B. 新的开始
C. 时光的流逝
D. 禅宗的境界 -
诗中反映了王安石对哪种生活态度的追求? A. 喧嚣与浮华
B. 隐居与自足
C. 追求名利
D. 享乐与安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居秋暝》 王维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山居秋暝》:与《寄育王大觉禅师》相似,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但更强调自然景色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