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
时间: 2025-01-19 22:3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阳燥欲出,阴湿与之战。
燥湿相留连,虫出乃投间。
搔肤血至股,解衣燎炉炭。
方其惬心时,更自无可患。
呼医急治之,莫惜千金散。
有乐即有苦,惬心非所愿。
白话文翻译:
阳光即将炙热地照出,潮湿的天气与之抗争。
干燥与湿气纠缠不清,虫子出现便趁机而入。
抓挠肌肤直到流血,脱去衣服像烤炭般炽热。
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别的烦恼便无可患。
急呼医生来治疗,毫不吝惜金钱的花费。
享乐之中总有苦恼,心满意足并不是我所愿。
注释:
- 浮阳:指阳光,浮动的阳光。
- 燥欲出:干燥的天气即将到来。
- 阴湿:潮湿的天气。
- 虫出乃投间:虫子出现后便寻找机会。
- 搔肤血至股:抓挠皮肤,抓到出血甚至到大腿。
- 解衣燎炉炭:脱去衣服,像火炉一样的炽热。
- 惬心:心情愉快。
- 呼医急治之:急忙叫医生来治疗。
- 莫惜千金散:不惜花费千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推动了“熙宁变法”,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内容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疥》诗作于王安石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健康和人生苦乐的思考,既是对个人生活境遇的表达,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在当时,王安石正面临诸多政治压力,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因而这首诗流露出对生活苦乐的深刻体会。
诗歌鉴赏:
《疥》是一首探讨人类生活中苦乐相伴、身心遭受困扰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夏日阳光的炙热与湿气的交战,生动地展现出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适和烦恼,尤其是身体上的痒痛。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因湿气而引发的身体不适,抓挠到血流的痛苦,直抵内心的焦虑与烦恼。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心理状态的反思,强调了愉快的心情并不能抹去生活中的苦恼,反而在享乐时更加显出人生的无常与不易。这种苦乐交织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也呈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化人的敏锐洞察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身体之苦的直接描述,又有对心灵深处的细腻剖析,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诗的最后一句“惬心非所愿”,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更让人反思在快乐与痛苦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阳燥欲出,阴湿与之战:描绘夏季即将来临的干燥天气与潮湿天气的斗争。
- 燥湿相留连,虫出乃投间:干燥与湿气交织,虫子乘机而入,暗喻生活中不可预知的烦恼。
- 搔肤血至股,解衣燎炉炭:抓挠到流血,形象地表现身体的痛苦和不适。
- 方其惬心时,更自无可患: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其他的困扰似乎都不再重要。
- 呼医急治之,莫惜千金散:急切地呼唤医生,愿意花费金钱治愈身体的苦痛。
- 有乐即有苦,惬心非所愿:享乐与苦恼总是并存,心满意足并非人所愿。
修辞手法:
- 比喻:“解衣燎炉炭”通过比喻将脱衣后的感觉与火炉的炽热相提并论,增强了痛苦的感觉。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和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生活的苦乐相依,强调了人在面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扰时的无奈与思考,提示人们在享乐的同时,亦要面对生活的苦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阳:象征着生活的阳光与希望,但同时也预示着干燥与炎热的到来。
- 阴湿:代表着生活中的阴暗面与不适。
- 虫: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扰与困扰。
- 搔肤:直接体现身体的痛苦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疥》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王安石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浮阳”指的是哪种天气? A. 潮湿
B. 干燥
C. 阴天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享乐与痛苦是分开的
B. 享乐与痛苦是相伴而生的
C. 人生只有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疥》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探讨了人生的苦乐交织,但王安石更注重对苦的深入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享乐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的《疥》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