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
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
雪节寒方见,春萌旱不抽。
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的环境,绿竹繁茂,数不胜数,孤零零的亭子更显得幽静。竹子的颜色在岩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湿润,竹梢则从山涧中伸出,松树显得更加挺拔。雪中的竹节在寒冷中才显现出来,而春天的萌芽在干旱的情况下却无法生长。故乡的山中有很多这样的竹子,常常让我思念,无法归去休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可数:指绿竹数量多,难以计算。
- 孤亭:指孤独的亭子,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 色分:色彩分明,突出竹子的生动。
- 雪节:竹子的节在雪中显得更为明显。
- 春萌:春天的竹子发芽。
- 故山:指作者的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典故解析
无特定典故,但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庵山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散文,尤以诗歌成就显著。他是苏轼的弟弟,二人并称“苏轼、苏辙”。苏辙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及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游览金陵时,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启发,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的欣赏以及对故乡竹子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情厚谊和对自然的赞美。诗的开头“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便勾勒出一个静谧的场景,绿竹如林,亭子独立,更加突显了环境的幽静与诗人的独处之感。接下来的“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竹子与岩石、松树的和谐美,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雪节寒方见,春萌旱不抽”两句则表现了竹子在四季中的不同状态,既有寒冬中的坚韧,也有春天的脆弱,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最后一句“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诗以竹子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景物描写,体现了苏辙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竹不可数:绿竹生长繁茂,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的景象。
- 孤亭一倍幽:独立的亭子在这片竹林中显得更加宁静,反衬出环境的幽雅。
- 色分岩石润:竹子的色彩在岩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湿润、鲜明。
- 梢出涧松修:竹子的枝条伸出岩涧,松树高耸,生动描绘了竹林与松树的共存。
- 雪节寒方见:在寒冷的冬季,竹子的节显得更加明显。
- 春萌旱不抽:春天竹子发芽的景象在干旱中难以展现,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 故山多此物:故乡的山中有许多竹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长恨未归休:内心深处的惆怅与无奈,永远渴望回归故乡。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雪节寒方见”,将竹子的节比喻成一种生命的象征。
- 对仗:如“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形成了音韵的和谐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自然竹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竹:象征生命力与坚韧。
- 孤亭:象征独处与宁静。
- 雪节:象征寒冷中的坚韧与生命的脆弱。
- 故山:象征诗人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A. 竹子、松树
B. 河流、花朵
C. 山脉、湖泊
答案:A -
诗中诗人对故乡的情感表现在哪一句?
A. 绿竹不可数
B. 故山多此物
C. 雪节寒方见
答案:B -
诗中是否提到春天的竹子?
A. 是
B. 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同样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与清幽的环境。
- 陶渊明《饮酒》:体现了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苏辙的《和孔武仲金陵九咏》与王维的《竹里馆》均描绘了竹子,但苏辙更侧重于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强调隐逸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研究》
- 《苏辙传》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