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时间: 2025-01-19 15:46:55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

重山复江,鱼鸟之乡。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

礼失不知,习为旧常。

意思解释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原文展示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
重山复江,鱼鸟之乡。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
礼失不知,习为旧常。

白话文翻译

高安位于南方,与豫章相隔。
重重的山川环绕着江河,是个鱼鸟栖息的地方。
这里的风俗粗野,文化不兴,官吏们也懒散荒唐。
礼仪失去知晓,旧有的习惯仍然延续。

注释

  1. 高安:指高安市,位于南方,古时为豫章之地。
  2.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3. 重山复江:形容山川环绕,江河流淌的壮丽景象。
  4. 俗野不文:指地方风俗粗野,没有文化。
  5. 吏亦怠荒:指官吏也变得懒散荒唐。
  6. 礼失不知:指对礼仪失去了认知和重视。
  7. 习为旧常:指旧有的习俗仍然延续,未曾改变。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礼失不知”可以引申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忽视,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失去礼仪意味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低下,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其诗、文、词皆有成就,尤其善于抒情和描写自然。苏辙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高安的地方风俗和官吏的懒散,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礼仪文化衰落的悲叹。

诗歌鉴赏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是一首反映地方风俗和社会现状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地名“高安”和“豫章”引入,展现了南方特有的自然风光。接着,诗人描绘了“重山复江”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赞美。然而,随之而来的“俗野不文,吏亦怠荒”则展现了对地方风俗的失望与无奈。在这里,诗人不光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最后两句“礼失不知,习为旧常”更是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失落感,险些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整首诗结构简洁明了,情感真挚,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诗的主题更加突出。自然景观的描绘与社会现状的对照,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高安位于南方,和豫章地区相隔,开篇就确定了地点,营造出一种地理环境的氛围。
  2. 重山复江,鱼鸟之乡:重重的山峦环绕着江河,形成了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家园,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3.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对比美好的自然,现实却是风俗粗野,官吏懒散,揭示了文化教育的缺失和社会风气堕落。
  4. 礼失不知,习为旧常:总结了社会失去礼仪和传统的现状,强调了对礼仪文化的重视被忽视的悲哀。

修辞手法

  1. 对比:自然与人文的对比,突出文化的缺失。
  2. 排比:诗中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如“俗野不文,吏亦怠荒”,增强了语势和情感的表达。
  3. 象征:高安的美丽自然象征着理想的生活,而官吏的懒散则象征着社会的堕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地方风俗和官吏懒散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社会现状的对比,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高安:象征着地域和自然。
  2. 重山复江: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丰富。
  3. 鱼鸟之乡:象征着生态的和谐与富饶。
  4. 俗野不文:象征着文化的缺失与社会的堕落。
  5. 礼失不知:象征着对传统的忽视与社会规范的崩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高安”位于哪个方向?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重山复江”象征着__的自然景观。

  3. 判断题: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B
  2. 壮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但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 《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苏辙的社会批判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