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04 07:15:02

玉露下泠泠。

斜汉无声。

风吹砌竹近三更。

一带红墙临小院,飞过流萤。

寂寞绕廊行。

屈戌双扃。

往来魂梦不分明。

珠泪半干灯半灺,一晌忪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作者: 包韫珍 〔清代〕

玉露下泠泠。
斜汉无声。
风吹砌竹近三更。
一带红墙临小院,
飞过流萤。
寂寞绕廊行。
屈戌双扃。
往来魂梦不分明。
珠泪半干灯半灺,
一晌忪惺。


白话文翻译:

在玉露轻声滴落的夜晚,
斜挂的银河无声流淌。
微风轻拂着竹子,已是三更时分。
红墙映衬着小院,
萤火虫飞过。
孤寂的身影在廊道上游走。
夜幕降临,双扃紧锁。
来来往往的梦魂模糊不清。
泪水半干,灯光半昏,
这一瞬间恍惚迷惘。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露:指清晨的露水,象征清冷。
  • 泠泠:形容清凉的声音。
  • 斜汉:指倾斜的银河。
  • 砌竹:竹子生长的地方。
  • 红墙:指院子里的红色墙壁。
  • 流萤:指萤火虫,象征夜晚的寂静和柔美。
  • 屈戌:指夜晚的封闭,双扃是门锁的意思。
  • 珠泪:眼泪如同珍珠般晶莹。
  • 半干:指泪水未完全干涸。
  • 灯半灺:形容灯光微弱,似乎快要熄灭。
  • 忪惺:指恍惚、迷离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意境中蕴含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夜晚、对自然的细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韫珍,清代女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风格清丽婉约。

创作背景:

《浪淘沙》成诗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女诗人逐渐崭露头角的时期。诗中蕴含对宁静夜晚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诗人在动荡社会中的孤独感受。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清幽与孤寂情调的诗作。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头以“玉露下泠泠”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仿佛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露水的清香。接着“斜汉无声”,描绘了银汉斜挂,夜空的宁静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美。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视角转向小院,红墙和流萤的意象交织,展示了静谧中的生动。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夜的敏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体悟。最后的“珠泪半干灯半灺”则是一种情感的集中体现,泪水与灯光的交融,不仅描绘了夜的孤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露下泠泠:描写夜晚的清冷与宁静,露水滴落的声音为背景,渗透诗的氛围。
  2. 斜汉无声:银河在夜空中斜挂,静谧无声,增强了孤独感。
  3. 风吹砌竹近三更:微风轻拂竹子,时光已近午夜,暗示了夜的深入。
  4. 一带红墙临小院:红墙的存在增添了画面的温暖与生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5. 飞过流萤:萤火虫的出现为夜晚增添了活力,象征梦幻与思念。
  6. 寂寞绕廊行:孤独的身影在廊道上徘徊,感受到内心的空虚。
  7. 屈戌双扃:夜晚的封闭,象征心灵的锁闭。
  8. 往来魂梦不分明:梦中的魂魄与现实交织,模糊不清,反映内心的困惑。
  9. 珠泪半干灯半灺:泪水未干,灯光微弱,意象交织,表达情感的复杂。
  10. 一晌忪惺:恍惚而迷离的状态,寓意思绪的飘忽不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泪”比喻眼泪的晶莹剔透。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以情感,如“风吹砌竹”。
  • 对仗:如“往来魂梦不分明”与“珠泪半干灯半灺”,形成韵律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反映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露:象征清冷与宁静,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斜汉:代表夜空的深邃和静谧。
  • 流萤:象征生动与梦幻,带来一丝温暖。
  • 红墙:象征传统与归属感,形成诗意的对比。
  • 泪水:象征内心的情感流露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露”指的是什么?
    • A. 露水
    • B. 明月
    • C. 清风
    • D. 星空
  2. “屈戌双扃”中的“双扃”表示什么?
    • A. 两扇门
    • B. 两扇窗
    • C. 两个锁
    • D. 两个房间
  3. 诗中流萤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寂静
    • B. 梦幻
    • C. 温暖
    • D. 迷茫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包韫珍的《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内心情感的波动,但包韫珍的诗更加强调孤寂感,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