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湿遍·悼亡》
时间: 2024-12-29 03:23: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
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
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白话文翻译:
我的青衫已经湿透,依靠着她来安慰我,却忍心忘却她的存在。半个月前我还在病中,剪刀的声音依然在银色灯光下回响。回想起我生来时胆怯空房的情景。如今,我孤单伴着梨花的影子,感到冷冥冥的意境凄凉。希望您能指引我的灵魂,教我寻找梦中的回廊。近在咫尺的玉钩斜路,都是些我所承受的,蔓草在夕阳下显得残破。把我长眠的状态唤醒,让清泪与椒浆混在一起。怕那幽泉还会让我神伤。书生的命运该当休息,不要再沉迷于那粉香的愁苦。或许能再次重圆的誓言,难以抑制我心中的裂痛。
注释:
- 青衫:青色的衣衫,象征着哀伤或忧愁。
- 银釭:银色的灯,暗示幽静的环境。
- 梨花影:梨花的影子,暗指孤独与寂寞。
- 清泪搅入椒浆:泪水融入椒浆,暗喻悲伤与思念交融。
- 幽泉:指阴暗的泉水,象征着死亡或悲伤的记忆。
- 书生:指有学问的人,通常寓意文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人,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流畅自然,情感细腻,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纳兰性德失去爱人之后,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全诗充满了哀伤的情绪,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感受。
诗歌鉴赏:
《青衫湿遍·悼亡》是一首饱含情感的悼亡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爱人的无限思念。开篇“青衫湿遍”,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悲痛,青衫的湿透象征着他的泪水与痛苦。接下来的“半月前头扶病”,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生死的无常完美结合,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绝望。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独伴梨花影”既是对孤独的直接表述,也暗示着梨花的洁白与脆弱,恰如作者此时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切的失落感。尤其是“愿指魂兮识路”,表达了对亡灵的渴望与呼唤,充满了对爱与生的反思。
结尾的“再休耽怨粉愁香”,则显示出一种自我安慰的努力,尽管心中仍有难以释怀的痛楚,却试图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纳兰性德以他精妙的语言与深厚的情感,成功地将个人的哀伤提升到了普遍的人生感悟,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青衫湿遍:表达了作者因思念而泪流满面,衣衫湿透的状态。
- 凭伊慰我:借助亡妻的回忆来安慰自己,显示出对往昔的眷恋。
- 半月前头扶病:时间回溯至半个月前,强调对死亡的感慨。
- 剪刀声犹在银釭:剪刀声与灯光交织,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哀伤。
-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回忆往昔的孤寂与恐惧,反映内心的脆弱。
- 独伴梨花影:梨花的影子象征孤独,暗示心灵的孤寂。
- 冷冥冥尽意凄凉:表达了无尽的哀伤与冷清的情感。
- 愿指魂兮识路:希望亡者能指引自己,渴望再度相聚。
- 咫尺玉钩斜路: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
- 判把长眠滴醒:唤醒沉睡的记忆与情感。
-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恐惧再次触动内心的伤痛。
- 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劝诫自己应当休息,不再执念于悲苦。
- 再休耽怨粉愁香:劝自己不再沉浸于过去的忧伤。
-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即使希望重聚,但内心的痛苦难以抑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物象结合,如“青衫湿遍”比喻泪水。
- 拟人:通过“愿指魂兮识路”赋予亡者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如“冷冥冥尽意凄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亡妻的悼念与自我安慰展开,表现出深厚的爱情与无法释怀的思念,揭示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人性的脆弱。
意象分析:
- 青衫:象征着作者对亡妻的哀伤与怀念。
- 梨花:代表洁白与脆弱,暗示孤独与愁苦。
- 剪刀声: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幽泉:象征着死亡与悲痛的记忆。
- 椒浆:暗示清泪与思念交融,表达复杂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衫湿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期待
-
“愿指魂兮识路”中的“魂”指的是?
- A. 生命
- B. 亡者
- C. 自我
-
诗中描绘的孤独意象有哪些?
- A. 梨花影
- B. 青衫
- C. 剪刀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悼亡诗作都表现了深沉的思念与孤独,但李清照的词更显婉约细腻,而纳兰性德的诗则显得更加沉重与直接。两者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了相似的情感,只是形式与语言的运用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纳兰词》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