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
时间: 2025-01-07 20:51: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
作者: 姚燮 〔清代〕
枕函斜,帘押坠。花气贴浓睡。带梦微醒,越样显娇媚。敢因第二番逢,尚留生怯,值笼袖半回凝睇。坐还起。相看脉脉斜阳,欲住苦无计。早是清明,佳约且牢记。城南酒户春深,听莺傍柳,要拣个绿濛濛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柔的春日场景。诗人在斜靠的枕头上,看到帘幕轻轻垂下,花香醉人,似乎让人沉沉入睡。似醒非醒中,梦中仍显得娇媚动人。因为这是第二次的相逢,心中难免有些怯意,眼神半回顾凝视,既想靠近,又害怕失去。起身坐下,彼此对视,眼中流露出情意,斜阳下的光影让人想停留下来,却无计可施。清明已至,约定的佳期要铭记于心。城南的酒家春意浓浓,听着黄莺在柳树旁鸣叫,想要寻觅一个绿意盎然的地方。
注释
- 枕函:枕头的外套。
- 帘押坠:帘子微微下垂,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
- 花气贴浓睡:花香浓郁,令人昏昏欲睡。
- 敢因第二番逢:因为这是第二次相遇。
- 生怯:心中有些怯意。
- 脉脉:默默地注视,含情脉脉。
- 清明:指清明节,象征春天的来临。
- 绿濛濛地:形容嫩绿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清代诗人,生于1732年,卒于1814年。他以细腻的感情和优雅的语言著称,尤其擅长描写春日的景色和人情。其作品常蕴含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表达了对春日美好景色的赞美,以及与爱人相逢时的怯意和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风貌。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春日的阳光下,沉浸于花香与梦境中,描绘出了一幅温柔而迷人的画面。作者通过“枕函斜,帘押坠”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慵懒而又梦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温暖的春日午后。
“带梦微醒,越样显娇媚”一句,既传达了女子在梦中美丽动人的形象,又隐含着一种朦胧的情感,展现了那种微妙而复杂的爱情心理。诗中多次提到“怯”字,反映出爱情中的羞涩与不安,使得整首诗在柔美的表面下,流露出一丝丝的紧张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相逢的期盼交织在一起。诗人不仅在描绘外在的春色,更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清明时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佳约的记忆则让人期待未来的重逢。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结合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期许,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充满诗意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枕函斜,帘押坠:描写一个慵懒的场景,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
- 花气贴浓睡:花香浓郁,使人感到昏昏欲睡,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带梦微醒,越样显娇媚:梦中的美丽形象,反映出对爱人的深情。
- 敢因第二番逢,尚留生怯:第二次相遇让人感到期待与不安。
- 值笼袖半回凝睇:细腻的眼神交流,体现出柔情的互动。
- 坐还起:一瞬间的犹豫,体现出内心的矛盾。
- 相看脉脉斜阳:在斜阳下的对视,暗含情意。
- 欲住苦无计:想要停留,却无计可施,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早是清明,佳约且牢记:清明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城南酒户春深,听莺傍柳: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和期待的气氛。
- 要拣个绿濛濛地:渴望找到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气贴浓睡”,花香被比喻为令人昏昏欲睡的气息。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听莺傍柳”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对仗:如“早是清明,佳约且牢记”,形成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爱情的细腻感受,展现了人们在春日里对生活、对爱情的期盼与珍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 花香:代表美好与柔情。
- 斜阳:暗示流逝的时光与温暖的情感。
- 莺声:春天的声音,代表生机与活力。
- 柳树:象征柔情与依恋,常与恋爱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清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春节
- C. 清明节
- D. 夏至
-
“枕函斜”中的“斜”表示什么?
- A. 正面
- B. 侧面
- C. 直立
- D. 倒立
-
诗人对春天的感情是?
- A. 无所谓
- B. 期待与喜爱
- C. 厌恶
- D. 失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姚燮的《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春日的柔美,但姚燮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交流,而李清照则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两者的风格各有特色,反映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要领》
- 《中国古典音乐与诗词的结合》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