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道沩山父子和,插锹犹自带干戈。至今一井如明镜,时有无风匝匝波。
白话文翻译:
人们都说沩山的父子和谐相处,但他们插着锹,依然带着武器。直到今天,这口井如明镜般清澈,时常有无风时细微的涟漪荡漾。
注释:
- 沩山:位于湖南省,是道教圣地,历史悠久。
- 父子和:指沩山的父子关系和睦。
- 插锹:指插着锹的姿态,暗示农耕或劳动的状态。
- 干戈:指武器,象征战争和冲突。
- 井如明镜:井水清澈透明,像明镜一样反射,象征纯净。
- 匝匝波:形容水面波纹轻微,象征宁静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沩山父子,可能指的是道教的某种和谐理想,反映出一种表面的和谐与内心的冲突。插锹带干戈则暗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斗争,尽管表面上看似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震,宋代著名僧人和诗人,以其简练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性、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沩山父子和谐与冲突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插锹井颂》在形式上简洁明了,短短四句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开篇便以“尽道沩山父子和”揭示了人们对和谐的向往,紧接着“插锹犹自带干戈”,却暴露了现实的残酷。这种冲突的描绘,既展示了人们在追求和谐生活时所面临的困难,也反映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
诗中“至今一井如明镜,时有无风匝匝波”则通过井水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波动之间的关系。井水的清澈象征着人们内心的追求,而轻微的波动则暗示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困扰。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张力,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诗人在描写自然与人性、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关系时,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道沩山父子和:人们普遍认为沩山的父子关系和睦。
- 插锹犹自带干戈:但实际上,他们在插着锹的同时,依然带着武器,暗示了潜在的冲突。
- 至今一井如明镜:这口井水至今依然清澈透明。
- 时有无风匝匝波:即使在无风的情况下,水面上也偶尔泛起涟漪。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和”与“干戈”的对比,突显了表面和谐下的矛盾。
- 暗喻:井水的清澈暗喻内心的宁静,而波纹则象征生活的纷扰。
- 意象:通过井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哲理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和谐与冲突、宁静与动荡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和谐生活时,往往会面临内外矛盾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象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本质。
- 波:象征生活中的波动和冲突。
- 锹:象征劳动、生活的努力与挣扎。
- 干戈:象征冲突、战争与人性中的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尽道沩山父子和”中的“和”指的是什么?
- A. 和谐
- B. 战争
- C. 阴暗
-
诗中提到的“插锹”象征什么?
- A. 劳动
- B. 和平
- C. 冲突
-
“时有无风匝匝波”中的“匝匝波”表现了什么?
- A. 宁静
- B. 纷扰
- C. 动荡
答案:
- A. 和谐
- A. 劳动
- B. 纷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插锹井颂》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前者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后者则描绘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两个作品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