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杂诗 其一》
时间: 2025-01-02 11:00:44意思解释
还乡杂诗 其一
原文展示:
抚序感霜露,朝出城西门。
湖山黯无色,不知天地春。
官堤萦鸟道,夹路披烟榛。
将军旧筑垒,乱石如云屯。
孤往十余里,破屋知荒村。
入山拜先陇,抔土犹如新。
贫家少封树,杂卉纷尚存。
前冈耸华表,郁郁谁家坟。
石马半倾蹋,松柏摧为薪。
败棺见残骼,拜扫嗟无人。
我辈赖先泽,虎口留余身。
惕惕冰渊戒,一线延千钧。
祖德傥能述,愧无华亭文。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霜露中感慨万千,我从城西的门出发。湖光山色黯淡无光,竟不知道天地间是否已到春天。官道旁鸟儿飞翔,路边烟雾缭绕着榛树。将军昔日的营垒,杂乱的石块如同云团般聚集。孤身行走十余里,看到的是荒凉破旧的村庄。进山拜访祖先的坟墓,捧起的土仍然是新鲜的。贫家的树木少得可怜,杂花却依然盛开。前面的山冈高耸如华表,郁郁葱葱的是谁家的坟墓?石马半倾倒在地,松柏被砍伐成柴。破烂的棺材露出残骸,扫墓的人感叹无人前来。我辈依赖先人的恩泽,从虎口中幸存下来。时刻警惕冰冷的深渊,一线之间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若能叙述祖辈的德行,心中却又愧疚无以自荐文采。
注释:
- 抚序:抚摸着序言,感慨万千。
- 霜露:早晨的霜和露水,象征清晨的寒冷和静谧。
- 湖山黯无色:湖泊和山峦黯淡无光,暗示环境的萧条与凄凉。
- 官堤:指官府修筑的堤岸。
- 将军旧筑垒:昔日将军所建的营垒,现在已成废墟。
- 拜扫:指扫墓,拜祭祖先。
- 先泽:先人的恩泽。
- 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望曾,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对故乡、祖先的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其诗风沉郁,常以自然景物映射人事。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回乡之际,借景抒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辈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还乡杂诗 其一》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开篇描绘清晨的霜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凄凉的氛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湖山黯淡无色,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现状的失望与悲伤。
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视线转向曾经的军事遗址和荒废的村落,旧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一切都显得如此苍凉。诗人在拜祭祖先时,捧起的土依然是新鲜的,暗示着对祖辈的崇敬与怀念。后面的描写更是将目光聚焦于破败的石马和棺材,表现出对死亡的沉思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是对故乡的追忆,更是对生命、历史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又深刻的情感基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抚序感霜露:开篇即以清晨的霜露引入,营造出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湖山黯无色:湖与山色黯淡,象征着故乡的衰落与哀伤,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忧伤相结合。
- 将军旧筑垒:描绘战争的遗迹,暗示昔日的荣耀已成废墟,反映出历史的无情。
- 入山拜先陇:拜祭祖先表达对传统的尊重,捧起新土,暗示对祖先的怀念与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马半倾蹋”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描写与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清晨的宁静。
- 湖山:自然的象征,反映了环境的变迁与心境的感受。
- 将军垒:代表历史的遗迹,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 破屋与荒村:象征着人类的无常与命运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引入诗的主题?
- A. 雨水
- B. 霜露
- C. 风雪
-
“将军旧筑垒”反映了什么?
- A. 战争的荣耀
- B. 历史的沉淀
- C. 乡愁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虎口”指代什么?
- A. 安全的地方
- B. 危险的境地
- C. 祖先的地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高望曾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高望曾更多关注的是历史的沧桑而杜甫则侧重于个人的苦楚与时局的动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高望曾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综述》
- 《中国古典诗歌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