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柳蝉声急,秋风几度过。
此时残暑退,何处晚凉多。
流水碧如泻,夕阳红渐趖。
吴娃荡舟出,采采听菱歌。
白话文翻译:
疏落的柳树下,蝉鸣声急促,秋风已经吹过几次。此时,残留的暑气已经退去,哪里能找到更多的晚凉呢?碧绿的流水如同倾泻而下,夕阳的红光渐渐隐去。吴国的小姑娘们划着小舟,悠然自得地唱着采莲的歌。
注释:
- 疏柳:稀疏的柳树,象征着秋天的萧瑟。
- 蝉声急:蝉鸣声急促,暗示着夏天的最后挣扎。
- 残暑:指的是夏天最后的热气。
- 晚凉:傍晚的凉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碧如泻:水流清澈如同倾泻而下,形容水的清冽。
- 夕阳红渐趖:夕阳的红光渐渐消退,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吴娃:指的是吴国的少女,吴国一般指现代江苏一带。
- 采采听菱歌:形容少女们在水中采莲时唱的歌,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生活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望曾,清代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富有生活气息,常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日的湖堤,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秋天的凉意和少女们的生活乐趣,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诗歌鉴赏:
《秋日湖堤晚眺》描绘了一个秋天傍晚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通过“疏柳蝉声急”勾勒出初秋的气息,蝉鸣的急促暗示着夏天的余温尚存,接着“秋风几度过”则说明秋风已经多次吹拂过,带来了凉意。诗中“此时残暑退,何处晚凉多”表现了诗人对秋日凉意的渴望,似乎在追寻着那一丝丝的晚凉。
接下来的两句“流水碧如泻,夕阳红渐趖”,描绘了湖面上清澈的流水与渐渐隐去的夕阳,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最后两句“吴娃荡舟出,采采听菱歌”则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吴国的少女们在湖中荡舟,唱着采莲的歌,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快乐。整体而言,诗人在自然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和谐的联系,传达出一种宁静、愉悦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柳蝉声急:描绘了秋日的环境,柳树稀疏,蝉声急促,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 秋风几度过:表明秋风已经来临,暗示季节的变迁。
- 此时残暑退:说明夏天的炎热已经退去,表现出秋天的特征。
- 何处晚凉多:诗人对晚凉的渴望,反映出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流水碧如泻:水流清澈,形容湖水的美丽,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 夕阳红渐趖:夕阳的红光逐渐消失,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吴娃荡舟出:引入人物,吴国的女孩们在湖中划船,增添了生动的生活场景。
- 采采听菱歌:少女们在水中采莲,唱着欢快的歌谣,表现出秋天的丰收与欢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碧如泻”,将水比作倾泻,形象生动。
- 对仗:如“疏柳”和“蝉声”,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夕阳的“渐趖”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快乐,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孤寂。
- 蝉:代表夏天的余温与哀愁。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美。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吴娃:象征青春与活力,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娃”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吴国的少女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
“夕阳红渐趖”中的“渐趖”意为: A. 逐渐升起
B. 逐渐消退
C. 逐渐明亮
D. 逐渐变红 -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高望曾《秋日湖堤晚眺》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秋日湖堤晚眺》更强调生活的乐趣,而《山居秋暝》则带有更多的孤独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自然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