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赴邠宁留别
作者: 李益 〔唐代〕
原文展示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身为汉朝的飞将,刚束发便谈论兵事。
侠客少问我何以为伍,向来与事不平相关。
黄云在北方呼啸,白雪将沙城包围。
幸好应有边地的征募,举起武器会有名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身承汉飞将:指自己继承了汉朝飞将的威名。
- 束发:古代男子成年后束发,表示成年。
- 侠少何相问:侠士少有人问及我。
- 事不平:指世事多有不公。
- 黄云断朔:北方的黄云在呼啸,象征战争的来临。
- 白雪拥沙城:白雪覆盖沙城,描绘寒冷的边塞之景。
- 边书募:边疆征募兵员的意思。
- 横戈:举起武器,准备出征。
典故解析:
- 飞将:指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象征勇猛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 侠:古代勇士,重视义气和正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季和,唐代诗人,曾任职于边疆,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和战斗场景,风格豪迈,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赴邠宁(今陕西境内)时,表达了他对将要离别的战友与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他渴望为国出征的豪情。
诗歌鉴赏
李益的《赴邠宁留别》是一首表达壮志豪情的边塞诗。诗中,诗人自称身承汉飞将,暗示自己怀有报国之志,立志为国捐躯。他以“束发即言兵”开篇,点明自己年轻时便对军事充满热情。接着,诗人抒发了对侠义精神的向往,感叹侠士之间的相知相问少之又少,反映出他对世事不公的无奈与愤懑。
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描绘了北方的严冬,黄云和白雪构成了沙城的冷酷画面,这种自然景象与战斗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最后一句“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则转向积极,表达了他虽身处困境但仍希望能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志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李益作为一名边塞诗人的豪情与理想,体现了他对侠义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鼓舞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承汉飞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豪,强调了军事才能的传承。
- 束发即言兵:显示出他年轻时对军事的热爱与关注。
- 侠少何相问:感叹身边的侠士对他并不关心,表达对友谊的渴望。
- 从来事不平: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公。
- 黄云断朔吹:描绘了战争将至的紧迫感。
- 白雪拥沙城:以严酷的自然环境映衬战争的残酷。
- 幸应边书募:带有希望之意,期待能在边疆立功。
- 横戈会取名:表达了想要为国争光的壮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黄云断朔”“白雪拥沙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战争情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通过极端的自然描述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是表现一种豪情壮志,渴望为国捐躯的精神,通过歌颂英雄气概与侠义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飞将:象征着忠诚与勇敢。
- 侠:象征着正义与义气。
- 黄云:暗示战争的来临。
- 白雪: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战争的冷酷。
- 沙城:边疆的象征,代表着战斗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益的《赴邠宁留别》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乡之情
B. 英雄豪情
C. 爱情悲伤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汉飞将”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李广
B. 霍去病
C. 岳飞
答案: A -
诗中“黄云断朔吹”描绘的意象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战争的来临
C. 和平时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赴邠宁留别》与王昌龄的《出塞》均描写了边塞生活与战争情感,但李益更强调个体的英雄志向,而王昌龄则更注重表达边疆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