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流关》

时间: 2025-01-19 18:02:54

东南半壁势全收,奕奕雄关据上游。

五代烽烟余故垒,一天风雨入残秋。

乱山自向孤城绕,野水还归别涧流。

忽忆醉翁呼不起,独携尊酒倚高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清流关
作者: 韦谦恒 〔清代〕

东南半壁势全收,
奕奕雄关据上游。
五代烽烟余故垒,
一天风雨入残秋。
乱山自向孤城绕,
野水还归别涧流。
忽忆醉翁呼不起,
独携尊酒倚高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流关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东南的地势尽收眼底,雄伟的关隘宛如守护着上游的屏障。五代时期的烽火战事依然在此留下痕迹,眼前的风雨仿佛预示着残秋的到来。周围的山峦环绕着孤城,野水则流向了另一条小溪。诗人突然想起了醉翁的呼唤,却无法回应,只能独自携酒,倚靠高楼,感慨万千。

注释:

  • 东南半壁:指东南方向的地势,形容地形的高低起伏。
  • 雄关:形容关隘的雄伟和险峻。
  • 五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象征着战乱。
  • 残秋:秋天即将结束,给人一种凋零的感觉。
  • 醉翁:指陶渊明,诗中提到的“醉翁”可能是对他的引用。
  • 尊酒:指酒壶,常用于宴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谦恒,清代诗人,以描写山水和咏史见长,其作品多体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清流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过清流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沧桑的诗作。诗人在高处俯瞰清流关,展现出关隘的雄伟和周围壮丽的山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沉思。五代时期的烽烟历历在目,历史的痕迹在此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诗中“奕奕雄关”一语,突显了关隘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残秋”所带来的愁思,似乎在暗示着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沉寂。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乱山自向孤城绕,野水还归别涧流”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山与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给人一种时光荏苒的感慨。最后一句“忽忆醉翁呼不起,独携尊酒倚高楼”,更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与历史之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境上形成了一种悲怆而又壮丽的氛围,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南半壁势全收”:诗人登高远眺,东南的地势一览无余。
    • “奕奕雄关据上游”:关隘矗立于上游,气势恢宏。
    • “五代烽烟余故垒”:历史上的战争痕迹依然在此显现。
    • “一天风雨入残秋”:秋雨交加,增添了几分凄凉。
    • “乱山自向孤城绕”:四周山峦环绕着孤城,形成了一种孤立的景象。
    • “野水还归别涧流”:溪水流向了另一条小溪,象征着去向的不可捉摸。
    • “忽忆醉翁呼不起”:忆起昔日的朋友,却无法相呼。
    • “独携尊酒倚高楼”:独自饮酒,感慨万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流关比作雄关,突出其气势。
    • 对仗:如“乱山”与“野水”,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自然景观描绘得生动形象,增添了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清流关: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壮丽,代表着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
  • 山水:象征着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流动,暗含时光的无情。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醉翁:象征着友谊与美好的回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雄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清流关
    • B. 黄河关
    • C. 平原关
  2. 诗中提到的“五代”是指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
    • B. 五代十国
    • C. 明朝
  3. 诗人对“醉翁”的情感是:

    • A. 思念
    • B. 赞美
    • C. 憎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过清流关》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赞美,但前者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悲剧命运,后者则在历史的厚重中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韦谦恒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