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时间: 2025-01-17 10:01: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白话文翻译
这位伯氏的文章,我怎敢妄加评判呢?岐梁的诗作偶尔有往来。自我感慨,兄弟的才能(可与我相媲美),可是却没有人喜欢吹埙,反而更爱听那曲篪。西虢春天游玩时,池塘宽广如百顷;南溪秋天竹林幽深,枝条千条。可惜你曾是关中官吏,因而和我相聚的机会失去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伯氏:指伯氏家族,可能是指某位文学大家。
- 岐梁:地名,诗人以此为背景,表示诗的交流。
- 埙:一种古代乐器,音色柔和。
- 篪:一种古代乐器,音色清亮。
- 西虢:地名,指的是西虢地区,春游时的场所。
- 南溪:地名,指的是南溪地区,秋游时的场所。
典故解析:
- 关中吏:指的是关中地区的官吏,表示对社会地位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苏轼的弟弟,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词、赋等多方面的才华著称,其作品常展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与姚孝孙的诗歌交流中,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学环境的感叹,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怀旧之情的诗。诗中,苏辙以自谦的语气开篇,表达了对伯氏文章的敬重,说明自己不敢妄加评论。接着,他提到“岐梁”的诗作,暗示自己与姚孝孙的文学交流。诗中自怜的情感流露出对兄弟才华的赞叹,同时也包含着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无奈。埙与篪这两种乐器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反映出诗人对自身艺术追求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西虢的春游和南溪的秋游,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诗中浓郁的自然意象,与内心的忧伤相互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层次感。最后,诗人对曾为关中官吏的姚孝孙的惋惜,表达了对失去相聚时光的遗憾。整首诗在平和中透出深深的怀念与感伤,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伯氏文章岂敢知:自谦对伯氏文章的评价,表达对文学的敬畏。
- 岐梁偶有往还诗:提到与姚孝孙的诗作交流。
- 自怜兄力能兼弟:自我感伤,兄弟之间的才能对比。
- 谁肯埙终不听篪:感叹不同乐器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个人艺术追求的无奈。
- 西虢春游池百顷:描绘春天的游玩情景,展现自然的美。
- 南溪秋入竹千枝:描绘秋天的竹林,延续自然意象。
- 恨君曾是关中吏:表达对曾是官吏的姚孝孙的惋惜。
- 属和追陪失此时:对失去的相聚时光的遗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春游池百顷”和“秋入竹千枝”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埙与篪比作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示了艺术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学的尊重、对兄弟才华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失去相聚时光的惋惜,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氏:象征着文学的高峰。
- 岐梁:文化交流的平台。
- 埙与篪:象征不同的艺术追求。
- 西虢、南溪:象征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A. 笛子与琴
B. 埙与篪
C. 古筝与琵琶 -
苏辙对谁的文章表示敬佩? A. 自己
B. 姚孝孙
C. 关中吏 -
诗中提到的“西虢”和“南溪”分别代表什么季节? A. 夏天和冬天
B. 春天和秋天
C. 春天和夏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与李白的作品,苏辙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描写,而李白则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