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行抵丹噶尔前诣札木巴拉多尔济贝勒弩克图大藏寺祭毕敬成》
时间: 2025-01-04 08:09: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王怀远略,使者涉湟津。
鹿塞毡裘萃,龙庭俎豆陈。
风高青海静,云锁雪山春。
归觐宸衷悦,恩敷万里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圣王对外族的宽广胸怀,派遣使者穿过湟水和津口。使者们身着鹿皮和毡裘,齐聚在一起;在龙庭的宴席上摆满了美味的食品。此时风高云静,青海的水面平静如镜,雪山被云雾缭绕,春意盎然。归来朝见的使者们心中充满喜悦,圣王的恩德洒向万里之远,惠泽四方臣民。
注释:
- 圣王:指高明的君主。
- 怀远略:表达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计划。
- 使者:指前来传达圣意的人。
- 湟津:地名,这里指的是水域。
- 鹿塞毡裘:鹿皮和毡子制作的衣物,象征使者的身份和地位。
- 龙庭:皇帝的宫廷。
- 俎豆:祭祀或宴席上用的食物。
- 风高青海静:描绘自然景象,象征安宁。
- 云锁雪山春: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象。
- 归觐:归来朝见皇帝。
- 宸衷:指皇帝的内心。
- 恩敷万里臣:恩泽洒向四方的臣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斌良,清代诗人,以其雄浑的笔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常以山水为题材,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兴盛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使者的归来,表达了对皇帝宽厚仁德的赞美,展现了当时政治的繁荣与安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凝聚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以“圣王”与“使者”引入,勾勒出一种国家与臣民之间和谐的关系。诗中的“鹿塞毡裘”,不仅展示了使者的身份,也反映出当时的风俗和文化。接下来的自然景象描写,如“风高青海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象征着国家的安宁和繁荣。最后两句则通过对皇帝恩德的赞美,传达出一种归属感和对国家的热爱。整体来看,诗中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愿景和对皇帝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王怀远略: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明皇帝的宽广胸怀和深远的政治考虑。
- 使者涉湟津:描写使者的活动,体现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 鹿塞毡裘萃,龙庭俎豆陈:通过具体的物品描绘使者的身份和宴会的场景,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 风高青海静,云锁雪山春:利用自然景象增强诗的意境,象征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 归觐宸衷悦,恩敷万里臣:最后总结,表达对皇帝的赞美与对臣民的关怀。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意象丰富性。例如,“鹿塞毡裘萃,龙庭俎豆陈”运用了对仗,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主题围绕着国家的繁荣与皇帝的仁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与对领导者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王:象征国家的领导者,代表仁德和智慧。
- 使者:象征沟通与交流,代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
- 青海: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雪山:象征严肃与崇高,代表国家的稳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圣王”主要指什么? A) 使者
B) 皇帝
C) 普通人民
答案:B -
诗句“风高青海静”中,青海象征了什么?
A) 战争
B) 安宁
C) 贫穷
答案:B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悲伤
B) 喜悦
C) 怀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表现壮丽景色与人生哲思。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通过自然描写表现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强调思乡情怀,与本诗描绘的国之繁荣形成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表现出旅途的急迫感,与本诗的温和气氛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经与汉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