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破山寺用常少府韵
作者: 斌良 〔清代〕
北郭崦嵫接,支筇访道林。
潭空千月印,寺辟万松深。
藓碣通禅悟,风幡见佛心。
悠然攒玉槊,天半凤鸾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破山寺游览的情景。北边的山峦与天际相接,作者手持拐杖走进了幽静的道林。水潭清澈如镜,映照着千轮明月,寺庙在万松的深处显得格外幽静。苔藓覆盖的石头让人领悟禅理,风中飘扬的幡旗仿佛映现出佛的心境。诗人在此悠然自得,仿佛手中握着玉制的长矛,耳边传来凤鸣和鸾啼的悠扬乐声。
注释:
- 北郭:指北边的城郭,这里可能是指破山寺所在地的环境。
- 崦嵫:山名,意为山的高峻和险峻。
- 支筇:支着拐杖,表示作者年迈或在山中行走的情景。
- 潭空:潭水清澈透明。
- 藓碣:长满苔藓的石头,常用于禅宗的象征。
- 悠然攒玉槊:悠闲地仿佛握着玉制的长矛,表达一种高洁的心境。
- 凤鸾音:凤和鸾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的声音。
典故解析:
- 禅悟:佛教禅宗强调心灵的宁静与领悟,诗中的“藓碣通禅悟”暗示在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 风幡见佛心:风中的幡旗象征着佛教的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斌良,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禅宗为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作者游历破山寺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游破山寺用常少府韵》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诗人游览破山寺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述北郭的崦嵫和道林,展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有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潭水如镜,映照着明月,描绘出一种清幽的夜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俗世的意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藓碣通禅悟”深化了主题,突显出在自然中修身养性的理念。风中的幡旗与佛心的结合,展示了信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悠然攒玉槊,天半凤鸾音”,则传达出一种超然自得的境界,仿佛诗人身处于一个人间仙境,享受着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清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郭崦嵫接:描绘破山寺北边的高山与天际接壤的景象,给人以宽广的感觉。
- 支筇访道林:手持拐杖,游走于道林之中,隐含了诗人的人生历程和对道理的探索。
- 潭空千月印:潭水如镜,映出千轮明月,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静谧。
- 寺辟万松深:寺庙隐匿在万松之中,增添了神秘感与幽静之美。
- 藓碣通禅悟:苔藓覆盖的石头象征着禅宗的智慧,传达出自然与人的哲理。
- 风幡见佛心:风中的幡旗与内心的宁静相互映衬,体现出心灵的平和。
- 悠然攒玉槊:诗人悠然自得,手握玉槊,象征着高洁的追求。
- 天半凤鸾音:指天空传来凤鸣和鸾啼,表达一种美好的音韵和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潭空千月印”,将潭水比作镜子,增强了画面的清晰感。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如“悠然攒玉槊,天半凤鸾音”,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破山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超脱。
- 潭:象征清澈、宁静的心境。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佛教中的常青之意。
- 藓:象征时间的积累与智慧的沉淀。
- 风幡:象征信仰与心灵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郭崦嵫接”意指什么? A. 北边的山与天相连
B. 北边的河流
C. 南边的村庄
答案:A -
诗中的“藓碣”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禅悟
C. 友谊
答案:B -
诗人手握“玉槊”代表什么? A. 对武力的追求
B. 高洁的心境和理想
C. 对物质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斌良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斌良更注重内心的禅悟,而王维则偏向于外在的景色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意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