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50:23

我闻昔人言,苛政猛如虎。

又诵《魏风》篇,硕鼠况贪取。

嗟哉牧民人,煌煌绾圭组。

乃以父母称,而为众所苦。

驺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

蔼然太和气,千载如可睹。

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闻昔人言,苛政猛如虎。
又诵魏风篇,硕鼠况贪取。
嗟哉牧民人,煌煌绾圭组。
乃以父母称,而为众所苦。
驺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
蔼然太和气,千载如可睹。
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古人说过,残酷的政治就像猛虎一样可怕。
又吟诵《魏风》的诗篇,硕鼠(贪婪者)又何尝不贪婪地索取呢?
可叹那些牧民,表面上装饰得如同华丽的绳带。
但是以父母的名义,反而让百姓受苦。
驺虞虽有仁爱之心,麟趾也有规矩。
和气蔼然,千年之后如同可见。
君子应当谨慎选择,不要与毒兽为伍。

注释:

字词注释:

  • 苛政:残酷的政治。
  • 硕鼠:指贪婪的人,源自《诗经·魏风·硕鼠》。
  •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 绾圭组:形容华丽的装饰,古代贵族的装束。
  • 驺虞: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爱之心的神兽。
  • 麟趾:传说中有德行的神兽,象征高尚和规矩。
  • 太和气:和和气气,和谐的气氛。

典故解析:

  • 《魏风·硕鼠》:出自《诗经》,形象地描绘了贪婪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 驺虞麟趾:分别代表仁爱和正义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统治者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廷玉(1642-1712),字维新,号梅溪,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官员,曾任《明史》总纂,致力于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其诗词风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张廷玉通过古代诗词的引用,表达对时政的担忧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与民生困苦的现实。

诗歌鉴赏:

《杂兴 其二》是张廷玉对社会政治现状的深刻反思。开篇以“我闻昔人言,苛政猛如虎”点明主题,直接阐述了苛政对百姓的压迫,生动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指责和对民众苦难的关注。接着引用《魏风》的“硕鼠”典故,进一步揭示贪婪的本质,强调了社会的不公和对百姓的剥削。

诗中“嗟哉牧民人,煌煌绾圭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表面光鲜却内心苦闷的牧民,反映出在权力的压迫下,普通人往往不得不以父母之名来承受社会的苦难。

后面提到的“驺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则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表达了对领导者应具备仁爱和道德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的渴望。最后以“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结束,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警示世人远离贪婪和恶劣的行为,寄寓了张廷玉对社会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以古朴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清代士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闻昔人言,苛政猛如虎。:引用古人之言,强调苛政的残酷。
  • 又诵魏风篇,硕鼠况贪取。:借用《魏风》中的贪婪意象,反映当时社会的贪婪现象。
  • 嗟哉牧民人,煌煌绾圭组。:对牧民生活的哀叹,显示表面华丽下的苦涩。
  • 乃以父母称,而为众所苦。:指出社会对父母名义的利用,加重了民众的痛苦。
  • 驺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寄托对理想统治者的期待,强调仁爱与规矩。
  • 蔼然太和气,千载如可睹。:描绘理想和谐的社会,令人向往。
  • 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警示选择的重要性,提倡远离恶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苛政比作猛虎,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其残酷性。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有明显的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气势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残酷政治的批判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明君的期待,体现了张廷玉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猛虎:象征残酷的统治,反映压迫与恐惧。
  • 硕鼠:象征贪婪,代表社会中的不公与腐败。
  • 煌煌绾圭组:象征虚华的表面,映射出内心的苦楚。
  • 驺虞麟趾:分别象征仁爱和高尚,反映理想统治者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硕鼠”象征什么?
    A. 仁爱 B. 贪婪 C. 勇敢

  2. 诗中用“猛虎”形容什么?
    A. 和平 B. 苛政 C. 民众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选择的重要性 B. 生活的美好 C. 历史的长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现战乱中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 《登高》:同样是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思乡的描绘,反映个人情感;而张廷玉则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更深层的历史思考。
  • 《春望》:杜甫通过描述国家破败感受,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张廷玉关注社会的主题相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诗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对《杂兴 其二》的分析,我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还能更好地领悟到清代士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