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怜枉作近南官,南果何曾上客盘。 橄榄忽来蕉作裹,欣然却作近乡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原本遗憾地担任了接近南方的官职,南方的水果何曾摆上过贵宾的餐桌。突然间,用香蕉包裹的橄榄送到了,我欣喜地将其当作近乡的礼物来看待。
注释: 字词注释:
- 故怜:原本遗憾。
- 枉作:错误地担任。
- 近南官:接近南方的官职。
- 南果:南方的水果。
- 上客盘:摆上贵宾的餐桌。
- 橄榄:一种果实,此处指用作礼物的橄榄。
- 蕉作裹:用香蕉叶包裹。
- 欣然:高兴地。
- 近乡看:当作近乡的礼物来看待。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涉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乡土的深厚感情。此诗可能是在他担任南方官职期间,对南方风物的感慨和喜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赵蕃担任南方官职期间,对南方风物的感慨和喜悦。诗中表达了对南方水果的期待和收到橄榄的惊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南方风物的独特感受。首句“故怜枉作近南官”,透露出诗人对担任南方官职的遗憾,可能是因为远离家乡和熟悉的环境。第二句“南果何曾上客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遗憾,暗示南方水果虽多,却未曾有机会品尝或欣赏。后两句“橄榄忽来蕉作裹,欣然却作近乡看”,则突然转折,诗人收到用香蕉叶包裹的橄榄,感到意外的喜悦,将其视为近乡的象征,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南方风物的新奇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怜枉作近南官”:诗人表达了对担任南方官职的遗憾,可能是因为远离家乡和熟悉的环境。
- “南果何曾上客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遗憾,暗示南方水果虽多,却未曾有机会品尝或欣赏。
- “橄榄忽来蕉作裹”:突然转折,诗人收到用香蕉叶包裹的橄榄,感到意外的喜悦。
- “欣然却作近乡看”:诗人将其视为近乡的象征,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南方风物的新奇感受。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南果何曾上客盘”与“橄榄忽来蕉作裹”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情感的转变。
- 象征:用香蕉叶包裹的橄榄象征着近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南方风物的独特感受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展现了从遗憾到喜悦的情感转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果:象征南方的风物。
- 橄榄:象征家乡的情感。
- 蕉作裹:象征南方的特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南果何曾上客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D. 平静
- 诗中“橄榄忽来蕉作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象征
- 诗的最后一句“欣然却作近乡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1. B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州一绝》:表达了对南方风物的喜爱和感慨。
- 杨万里《小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惠州一绝》与赵蕃《倪秀才惠橄榄二首》:两者都表达了对南方风物的感受,但苏轼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乐观和豁达,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与赵蕃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