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晦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4 05:48:32

道大谁能与,才难圣所叹。

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

走卒称司马,苍生起谢安。

纵无临贺送,当有翰林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晦庵二首 其一 赵蕃 〔宋代〕 道大谁能与?才难圣所叹。 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 走卒称司马,苍生起谢安。 纵无临贺送,当有翰林观。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谁能达到道的极致?圣人也为才华难得而叹息。浮云虽能暂时遮蔽,但宝气终究不会被永远埋没。连走卒都称颂司马,百姓因谢安而振奋。即使没有临贺的送别,也应当有翰林的观赏。

注释:

  • 道大:指道的极致,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才难:才华难得。
  • 浮云:比喻暂时的障碍或困难。
  • 宝气:比喻人的才华或美德。
  • 蟠:盘曲而伏,这里指隐藏。
  • 走卒称司马:指普通人也知道并尊敬有才华的人,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苍生起谢安:指百姓因有才能的领导者而振奋,典出《晋书·谢安传》。
  • 临贺:地名,这里可能指送别的地方。
  • 翰林:指翰林院,古代文学艺术的高级机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寄给晦庵的,晦庵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才华和道德的推崇,以及对才华不被埋没的信念。可能是在与晦庵的交流中,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道”与“才”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向往。诗中“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一句,用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宝气比喻人的才华,强调了才华终将显露的观点。后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强化了有才华的人终将被认可和尊敬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才的肯定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道大谁能与?”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探讨谁能达到道德的极致。
  • 第二句“才难圣所叹。”指出才华难得,连圣人也为之叹息。
  • 第三句“浮云虽暂掩,”用浮云比喻暂时的障碍。
  • 第四句“宝气不终蟠。”宝气指才华,蟠指隐藏,意为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
  • 第五句“走卒称司马,”通过典故表明普通人也尊敬有才华的人。
  • 第六句“苍生起谢安。”用谢安的典故说明有才能的领导者能振奋百姓。
  • 第七句“纵无临贺送,”即使没有送别的场合。
  • 第八句“当有翰林观。”也应当有翰林院的文人来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宝气比喻才华。
  • 典故:使用司马相如和谢安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才华和道德的赞美,以及对才华终将得到认可的信念。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诗人强调了才华的重要性和其不会被埋没的必然性。

意象分析:

  • 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或障碍。
  • 宝气:比喻人的才华或美德。
  • 走卒称司马:象征普通人也尊敬有才华的人。
  • 苍生起谢安:象征有才能的领导者能振奋百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云虽暂掩”中的“浮云”比喻什么? A. 才华 B. 困难 C. 道德 D. 送别
  2. “走卒称司马”中的“司马”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相如 D. 司马懿
  3. 诗中“宝气不终蟠”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才华会被埋没 B. 才华不会被埋没 C. 道德会被忽视 D. 道德不会被忽视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赵蕃的其他作品,如《寄晦庵二首 其二》,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后者同样表达了对才华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