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4:50:10

冬斋伏案偶凝思,适忆童年励学时。

贫觉镫边书有味,寒生夜半足先知。

是时老母坐相课,端为缝衣睡更迟。

已矣余生无报答,又将呜咽写为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斋伏案偶凝思,
适忆童年励学时。
贫觉镫边书有味,
寒生夜半足先知。
是时老母坐相课,
端为缝衣睡更迟。
已矣余生无报答,
又将呜咽写为诗。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冬夜,我伏案沉思,
不由得想起童年时努力读书的情景。
那时生活贫困,烛光下的书籍却别有一番滋味,
在寒冷的夜里,脚下的温暖让我提前感知了寒冷。
那时母亲在旁辅导我,
为了帮我缝衣,她总是睡得很晚。
如今我无以报答她的恩情,
只得泪滴如雨,写下这首诗。

注释:

  • :书房,读书的地方。
  • 凝思:沉思,专注思考。
  • :古代的照明器具,通常是油灯。
  • 相课:教导,辅导。
  • 缝衣:缝制衣物,母亲为了家务而劳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老母”不仅是对母亲的尊称,也是对母爱的深刻体现,体现了诗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母亲的感恩与愧疚。古代母亲在家庭中是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教育和家庭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江湜(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主要以诗歌著称,风格清新,重视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冬夜,诗人可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同时感慨母亲的辛劳与无私爱,反映了清代文学对家庭伦理和人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冬夜 其一》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思念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冬夜的孤寂氛围,勾起了他对童年学习时光的回忆。在这段回忆中,贫困的生活环境与母亲的辛勤付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母爱的伟大。诗中对烛光下读书的描绘,既有温暖的情感,又有对艰苦环境的真实反映,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感性和理性。

在情感上,诗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歉意,尤其是“已矣余生无报答”,道出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无奈与愧疚。最后以“呜咽写为诗”收尾,既是对情感的宣泄,也是对母亲爱的永恒铭记。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冬斋伏案偶凝思”:在寒冷的冬天,我伏在桌子上思考。
    2. “适忆童年励学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童年时努力学习的日子。
    3. “贫觉镫边书有味”:虽然生活贫困,但在烛光下阅读书籍却有其独特的滋味。
    4. “寒生夜半足先知”:在寒冷的夜里,脚下的温暖让我感受到寒冷的逼近。
    5. “是时老母坐相课”:那时母亲在旁边教导我。
    6. “端为缝衣睡更迟”:为了给我缝衣,母亲总是很晚才入睡。
    7. “已矣余生无报答”:如今我无以报答母亲的恩情。
    8. “又将呜咽写为诗”:只好把这种情感化为诗歌,流下泪水。
  • 修辞手法

    • 对比:生活的贫困与母亲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烛光下的书籍仿佛有着独特的味道,体现了诗人对书籍的深厚感情。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母爱的回忆与感恩,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无奈与对母亲辛劳的深切感受。

意象分析:

  • 冬夜:象征孤独与思索的时刻,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烛光:象征知识与希望,虽微弱却温暖,暗示着艰辛中对学习的渴望。
  • 母亲:象征无私与奉献,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回忆童年,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 A. 富裕
    • B. 贫困
    • C. 中等
  2. “寒生夜半”中的“寒”指什么?

    • A. 天气寒冷
    • B. 心情寒冷
    • C. 生活寒冷
  3. 诗中提到的“老母”有何象征意义?

    • A. 亲情
    • B. 友情
    • C. 师生情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 孟郊
  • 《母亲》 - 朱自华

诗词对比

  • 孟郊的《游子吟》同样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但更侧重于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江湜的作品则通过回忆童年来反映母爱的深远影响。两首诗都具有强烈的情感,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前者更直接,后者更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