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韵留别》
时间: 2025-01-17 10:2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韵留别
作者:性道人 〔清代〕
易水兴歌泪欲弹,孤舟残烛梦阑珊。
篷窗寥落凭谁慰,歧路萧条强自宽。
碧草寒烟江上画,野蔬村酒客中餐。
更怜此夜溪前月,愁杀离人不忍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的伤感和孤独。诗的开头描绘了在易水边的歌声和即将流下的泪水,孤舟上微弱的烛光映照着梦中的迷离。窗外寥落的景象,没有人来安慰自己,面对萧条的岔路,心中却强自宽慰。接着,描绘了江上碧绿的草地和寒烟,如同一幅画;村中的野菜和酒,勾勒出简单的生活。最后,作者更感慨此夜溪前的明月,忧伤的离人让人不忍直视。
注释:
- 易水:指易水河,古代著名的离别之地,常用来象征离别。
- 残烛:指微弱的烛光,象征孤独和无助。
- 阑珊:迷离的状态,形容梦境的模糊和不真实。
- 篷窗:指船上的窗户,暗示漂泊之感。
- 歧路:岔路,象征人生的选择与迷茫。
- 碧草寒烟: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愁杀:形容极度忧愁,心情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性道人,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或亲人的不舍之情。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离别成为常态,诗人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和韵留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借用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深刻地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开篇的“易水兴歌泪欲弹”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易水的歌声与泪水交织,隐喻着古今离别的共鸣。孤舟和残烛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孤独的夜晚,烛光微弱,梦境朦胧,令人感到无比凄凉。
接下来的“篷窗寥落凭谁慰”,诗人似乎在自问,寥落的窗外,谁能给予安慰?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映。歧路的萧条和强自宽慰,显示了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安慰的矛盾心理。
“碧草寒烟江上画,野蔬村酒客中餐”,这一联以自然的美景和乡村的生活为背景,似乎在提醒诗人,尽管生活简单,但也有其美好之处。然而,这种美好在“更怜此夜溪前月”的情感中被打破,月光照耀下,诗人对离人的思念愈发浓烈,愁苦的情感让人不忍直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易水兴歌泪欲弹:在易水边上,歌声激荡,泪水欲流。此句引入主题,直接表达离别的情感。
- 孤舟残烛梦阑珊:孤舟摇曳,烛光微弱,梦境模糊,显示出孤独与无助。
- 篷窗寥落凭谁慰:寥落的窗外,谁能来安慰我?表达孤独与无奈。
- 歧路萧条强自宽:面临岔路的萧条,心中却努力自我宽慰,反映内心的矛盾。
- 碧草寒烟江上画:江边的草地和寒烟如画,带来一丝宁静与美好。
- 野蔬村酒客中餐:村中的野菜和酒,描绘了简单的生活场景,增添了人情味。
- 更怜此夜溪前月:更让人怜惜的是,夜晚溪边的明月,勾起离愁。
- 愁杀离人不忍看:离人的愁苦令人不忍直视,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草寒烟”比喻江边的自然风光,含蓄而美丽。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篷窗寥落”,赋予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人在离愁别绪中寻找自我宽慰,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情感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易水:象征离别和悲伤,是古代离别的象征。
- 孤舟:代表孤独与漂泊的生活状态。
- 残烛:象征微弱的希望和无助。
- 碧草寒烟:自然景象,象征宁静与美好。
- 明月:象征思念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不表达离愁别绪? A. 易水兴歌泪欲弹
B. 野蔬村酒客中餐
C. 孤舟残烛梦阑珊 -
“篷窗寥落凭谁慰”的意思是? A. 窗外美丽的景色
B. 谁能来安慰我
C. 生活的简单快乐 -
诗中提到的“易水”象征什么? A. 乡村的宁静
B. 离别和悲伤
C. 自由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送别》:同样表达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和希望的寄托。
- 《离骚》:屈原的作品则是在悲伤中带有对命运的抗争,情感更加激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