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断伽蓝欲报昏,竹梢风雨乱纷纷。悬知借枕山腰舍,魂梦已随超化云。
白话文翻译:
烟雾弥漫的寺庙似乎在预告黄昏的来临,竹梢在风雨中摇曳,显得纷乱不堪。我知道,借着山腰的枕头,我的魂梦已经随着那超然的云彩飘去。
注释:
- 伽蓝:指佛教寺庙,特指僧侣的修行场所。
- 欲报昏:想要报晓黄昏的到来,表现出一天的结束。
- 竹梢:竹子的顶端,象征着风雨的影响。
- 悬知:意为“我悬而知之”,表达一种预感或意识。
- 借枕山腰舍:借助山腰的枕头来休息或安寝,暗示一种依赖自然的状态。
- 魂梦:灵魂与梦境,代表着人的内心与思想。
- 超化云:超脱于尘世,似云彩般自由自在,象征着向往的精神境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伽蓝”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作者对宗教与自然交融的思考。此诗借助自然景象表现内心的思绪,体现了禅宗的超然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人情交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晚年的某个黄昏时分,可能是他在某个寺庙中感受自然与内心的契合,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超脱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宿光林怀少章》是李弥逊的一首极具诗意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开篇“烟断伽蓝欲报昏”通过描绘寺庙的烟雾与夕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气氛。接下来的“竹梢风雨乱纷纷”则生动地展现了风雨中的竹子,象征着生命中的波折与不安。在“悬知借枕山腰舍”中,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山的力量与安慰,表达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最后一句“魂梦已随超化云”则升华了主题,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令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解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超然境界的思考,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断伽蓝欲报昏:寺庙的烟雾弥散,似乎在提醒黄昏的来临,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时间的流逝。
- 竹梢风雨乱纷纷:风雨交加中,竹子摇曳不定,反映出外部环境的动荡与内心的烦扰。
- 悬知借枕山腰舍:在这动荡中,诗人寻找一种依托,山腰的枕头象征着一种安宁和归属感。
- 魂梦已随超化云:内心的灵魂与梦境已然随风而去,暗示着一种超然的境界和对世俗的放下。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烟断伽蓝”中的“烟断”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竹梢在风雨中摇曳则传递了动感与生命的脆弱。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超脱与宁静的追求,展示了一种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竹梢:代表着自然的坚韧与不屈。
- 山腰:象征着安宁与依托的地方。
- 云彩:象征着自由与超然的精神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伽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卉
B. 佛教寺庙
C. 山脉
D. 河流 -
诗中“魂梦已随超化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尘世的留恋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生命的悲叹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友情
B. 自然与人生
C. 战争与和平
D. 爱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李弥逊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李弥逊更突出超然与放下的主题,而王维则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李弥逊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