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大阅》

时间: 2025-01-04 08:45:26

波澄青海无传箭,我公献纳纡皇眷。

修严武备选车从,天下虽安不忘战。

车如流水马如龙,甲耀日兮旌蔽空。

搀枪荧惑不敢动,独任朔方无限功。

天威震叠军声壮,会见龙庭焚老上。

燕然碣石与天齐,为公重勒千丈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大阅
作者: 杨冠卿 〔宋代〕

波澄青海无传箭,我公献纳纡皇眷。
修严武备选车从,天下虽安不忘战。
车如流水马如龙,甲耀日兮旌蔽空。
搀枪荧惑不敢动,独任朔方无限功。
天威震叠军声壮,会见龙庭焚老上。
燕然碣石与天齐,为公重勒千丈碑。

白话文翻译

在波澄的青海上,没有箭矢飞过,我公献上礼物,得到皇帝的宠爱。
修整严密的武备,选择车马随行,虽然天下安宁,但不应忘记战争。
车马如流水般奔腾,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旗帜遮蔽了天空。
即使荧惑星不敢乱动,我仍然在北方的边境上功劳无量。
天子的威严震撼四方,军声雄壮,直抵龙庭。
燕然碣石与天齐,为我公重刻千丈高碑。

注释

  • 波澄青海:指海面平静无波。
  • 我公:这里指的是作者的主人或领导,可能是皇帝或统治者。
  • 献纳:献上礼物,表示对皇帝的恭敬。
  • 修严武备:指加强军事准备。
  • 荧惑:古代称火星,象征敌人。
  • 天威震叠:天子的威严震撼四方。
  • 燕然碣石:历史上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刻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较少,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军事的关注,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春大阅》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国家面临外敌威胁时,强化军备和备战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皇权的尊崇。

诗歌鉴赏

《春大阅》是一首充满豪情的军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与战争准备的深切思考。全诗通过描绘军队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开篇以“波澄青海无传箭”引入,展现了表面上的安宁与和平,但随后的“天下虽安不忘战”提醒读者必须保持警惕。

在描写军队时,诗中使用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生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军队的力量和气势。同时,“甲耀日兮旌蔽空”则通过视觉的冲击力,传达出战斗的紧迫感和严肃性。后文提到的“搀枪荧惑不敢动,独任朔方无限功”,不仅彰显了军队的威武,也暗示了诗人对边疆守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结尾处,诗人提到的“燕然碣石与天齐”为公重勒千丈碑,既是对胜利的纪念,又是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波澄青海无传箭:海面平静,没有箭矢飞过,暗示和平的表象。
  2. 我公献纳纇皇眷:为皇帝献上礼物,获得宠爱,表现对权力的尊重。
  3. 修严武备选车从:加强军事准备,选择随行的战车,暗示战争的必要性。
  4. 天下虽安不忘战:即使国家安宁,也不能忘记战争的威胁。
  5. 车如流水马如龙:形象描绘军队的快速与强大。
  6. 甲耀日兮旌蔽空: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旗帜遮蔽天空,强调军队的荣耀。
  7. 搀枪荧惑不敢动: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显示出军队的威慑力。
  8. 独任朔方无限功:独自承担北方的防务,表达责任与自豪。
  9. 天威震叠军声壮:天子的威严和军队的雄壮声势。
  10. 会见龙庭焚老上:与皇帝相见,表明对国家的忠诚。
  11. 燕然碣石与天齐:历史的丰碑,与天同高,象征伟大的成就。
  12. 为公重勒千丈碑:为公重刻千丈高碑,体现对战功的纪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车如流水马如龙”,将车马比作流水和龙,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对战争的警惕,展示了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铭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海:象征广阔的疆域与安宁的表象。
  • 车、马:代表军事力量与迅速反应。
  • 铠甲、旌旗:象征荣耀与威严。
  • 荧惑:象征敌人,提醒人们警惕外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我公”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皇帝
    • C. 战士
    • D. 边疆守卫
  2. 诗中“天下虽安不忘战”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无需战争
    • B. 必须保持警惕
    • C. 战争是必然的
    • D. 安宁是永恒的
  3. 诗中提到的“燕然碣石”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胜利
    • C. 战斗
    • D. 责任

答案

  1. B. 皇帝
  2. B. 必须保持警惕
  3. B. 胜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春大阅》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均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百姓的苦难,而杨冠卿则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与国家的荣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代军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