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关征》
时间: 2025-01-19 16:4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关征
杨冠卿 〔宋代〕
翠华忆昨临吴津,
驾言直欲苏远民。
三尺土阶茅不剪,
舜循尧道慈而俭。
姬公制国有常经,
什一更除关市征。
男畊女织余布粟,
却笑二吾犹不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了我昨天在吴津的情景,我想通过驾车前往,帮助那些远方的民众。三尺高的土阶上,茅草未曾修剪,像舜帝那样遵循尧帝的教诲,仁慈而节俭。姬公制国时有固定的法则,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然而如今的关市征税却更加繁重。农民耕作,妇女纺织,所剩的粮布都不够用,却依然笑着说我们还是不够。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华:翠绿色的华丽车驾,这里指作者的车。
- 吴津:指古代的吴地的渡口。
- 三尺土阶:指三尺高的土阶,象征着简陋的居住环境。
- 舜循尧道:舜帝遵循尧帝的治国之道,提到的是古代贤明君主的治国理念。
- 姬公:指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开国之君。
- 什一:指税收的十分之一。
- 除关市征:指减少关税和市场税的征收。
典故解析
- 舜与尧:尧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他们的治国理念和道德被后世推崇。
- 姬公制国:这个典故强调了周朝在制定税收和管理国家的规范性,暗示了治理国家的智慧与公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风格清新,常以简练的语言反映内心感受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困境,诗人通过对比古代贤明的治国方式与当今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民众生计的关心。
诗歌鉴赏
《除关征》是一首关注社会民生的诗,诗人在古代贤明治国的典范与现状之间进行对比,反映出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与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怀。开篇以“翠华忆昨临吴津”引入,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通过对农民与妇女生活状态的描绘,突显出当时社会的不公。诗中提到的“舜循尧道慈而俭”,不仅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推崇,更是对现代治理失误的讽刺。
诗的后半部分“男畊女织余布粟,却笑二吾犹不足”,生动地描绘出农民虽然辛勤劳作,却依然面临生活困境的景象,展现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乐观。这种深切的社会观察与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富有现实的意义,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华忆昨临吴津:回忆起昨天在吴津的情景,表现了对旧日光景的怀念。
- 驾言直欲苏远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远方的民众,表达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 三尺土阶茅不剪:描绘了贫困的生活环境,象征民生困苦。
- 舜循尧道慈而俭:提到古代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强调了仁慈与节俭的重要性。
- 姬公制国有常经:指周文王制定的治国法则,强调了治国的规范性。
- 什一更除关市征:暗指当今税负的沉重,反映出对现行政策的不满。
- 男畊女织余布粟:描述了农民与妇女的辛勤劳作,但结果却依然贫困。
- 却笑二吾犹不足:展现了民众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却又反映出对生活的不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男畊女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层次感。
- 比喻与象征:如“翠华”象征着美好的回忆,而“茅不剪”则象征着贫困与不幸。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古代贤明治国的回忆与现代困境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与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体现出诗人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华:象征着权力与富贵的象征。
- 吴津: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 三尺土阶:象征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
- 舜与尧:象征着古代理想化的治国典范。
- 姬公:象征着制度的建立与法则的制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华”指的是什么?
A. 车驾
B. 房屋
C. 衣服 -
诗中提到的“舜与尧”主要代表什么?
A. 贤明的君主
B. 贫苦的百姓
C. 不公的政策 -
诗中的“什一更除关市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古代的怀念
B. 对税负沉重的批评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民生的诗作。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两首诗都关注社会现象和民生,但杜甫更多表现社会动荡对民众的影响,而杨冠卿则着重于对比古今治国理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