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
时间: 2025-01-14 14:47: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春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
篆台芬馥。初睡起横斜簪玉。
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堪梳裹,谁问著余酲带宿。
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
花亭遍倚槛曲。厌满争春凡木。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柔,黄莺啼鸣,应该高兴刚刚离开幽静的山谷。
阳光透过北窗,清晨的光辉洒入翠绿的帷幕。
桌上香气扑鼻,刚睡醒的我,斜插着玉簪。
为什么自觉腰肢纤细,最近裙幅却又显宽大?
对着镜子无心梳理头发,谁再问我昨夜的余醉?
回想往日的欢愉,似乎惊醒后美梦难以继续。
花亭依靠着栏杆,厌倦了争春的凡木。
清明时节已过,尽显憔悴,心中愁苦,花红草绿。
注释:
- 蕙风:蕙草的清香,象征春天的气息。
- 莺语:黄莺的歌声,代表春天的活泼和生机。
- 北窗:指北方的窗户,象征着温暖的阳光透入室内。
- 篆台: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意指香气浓郁的香台。
- 酲:酒醉的状态,指醉意未消。
- 清明候:指清明节后的时节,通常与春天的生机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天池,生活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并融入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阳春》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阳春》以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情感。开篇用“蕙风轻,莺语巧”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氛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转向了个人的感受,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从“因甚自觉腰肢瘦”可见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和惆怅,紧接着又提到“谁问著余酲带宿”,暗示着对过往快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以鲜明的对比结束,愁苦的心情与春天的绚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显了诗人在美丽的春天中感受到的深切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蕙风轻,莺语巧:春风轻柔,黄莺歌唱,传达出春天的轻快与活跃。
- 应喜乍离幽谷:应当为离开幽静的山谷而感到高兴,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 飞过北窗前:阳光透过窗前,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清晨的阳光透过翠色的帷幕,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 篆台芬馥:香气扑鼻,显得环境优雅。
- 初睡起横斜簪玉:刚刚醒来,随意斜插玉簪,暗喻慵懒而美丽的状态。
- 因甚自觉腰肢瘦:自觉腰肢变瘦,流露出对青春流逝的敏感。
- 新来又宽裙幅:裙子显得宽大,反映出身形的变化。
- 对清镜无心堪梳裹:对着镜子没有心思去整理,表现出心情的沉重与无奈。
- 谁问著余酲带宿:无人再问昨日的醉意,表现出孤独感。
- 寻思前欢往事:回忆过去的欢乐,带有一丝惆怅。
- 似惊回好梦难续:如同惊醒于美梦,难以再续。
- 花亭遍倚槛曲:花亭依栏而立,种种景象交错。
- 厌满争春凡木:对春日繁华的厌倦,暗含对生活琐事的厌倦。
-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经过清明时节,内心愁苦,花红草绿的美景无法掩盖内心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莺声比作生活的美好与活力。
- 拟人:春天的景象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例如“愁红惨绿”。
- 对偶:诗中常见对称的词语,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惆怅,表现出一种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新的开始。
- 莺: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明透的阳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 清镜:象征自我反省与内心的挣扎。
- 花亭:象征美好与浪漫,但同时也带有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往日欢乐的怀念? A. 蕙风轻,莺语巧
B. 寻思前欢往事
C.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韵律感? A. 比喻
B. 拟人
C. 对偶 -
“因甚自觉腰肢瘦”一句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C.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温庭筠《相见欢》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但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忧愁。
- 李白《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阳春》中的怀旧情感有所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无咎研究》
以上是对《阳春》这首诗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理解这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