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五 和赵文仪
黄庭坚 〔宋代〕
诗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
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
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
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诗人如同锋利的刀剑,曾经陷入文人的竞争如同面对猛虎阵。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挺身而出呢?更何况,这次是决意焚舟以求胜利。三巴的春天已然结束,客馆中梦回时分,风雨如晓。我的胸怀如同高峻的山峰,渴望与浪涛一同平定赤甲之士。
注释:
字词注释:
- 诗翁:指诗人,带有尊称之意。
- 才刃:比喻才华如刀刃般锋利。
- 文场:文人之间的竞争场所。
- 貔虎阵:比喻激烈的竞争局面。
- 焚舟决胜:比喻下定决心,以绝后路来争取胜利。
- 三巴:指今四川一带。
- 春杪:春季末尾。
- 客馆:旅馆,外地住宿的地方。
- 胸次峥嵘:形容胸怀壮阔、雄伟的气度。
- 涛头赤甲:比喻战斗中的勇士,赤甲象征勇敢。
典故解析:
- 焚舟决胜: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垓下与刘邦对峙时,焚舟以绝后路,决心一战。这表明一种勇于取胜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诗风豪放,善于用典,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黄庭坚与友人赵文仪的交流中写成,反映了他们对文人竞争的看法,以及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减字木兰花 其五 和赵文仪》是一首既有激情又富有哲理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竞争的残酷与个人的豪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诗翁才刃”引入,形象地将诗人的才华比作锋利的刀刃,既展示了自信,也暗示了在文坛的艰难竞争。接下来的“曾陷文场貔虎阵”,则利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激烈斗争,令人感受到一股紧迫感。
词中“焚舟决胜”一语,蕴含着决然的气概,表明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豪情壮志,正是许多文人所向往的境地。接着,诗人以“三巴春杪”来引入自然景象,仿佛身处客馆,梦回风雨之中,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思乡之情。
最后的“胸次峥嵘”则是对自我胸怀的自信表达,渴望与波涛共舞,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整首词在意境上高远,情感上真挚,展现了黄庭坚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翁才刃:引出诗人的身份与才华,暗示其在文坛的地位。
- 曾陷文场貔虎阵:回顾过去的竞争,突显文人之间的残酷。
- 谁敢当哉:发出感叹,体现对挑战的敬畏。
- 况是焚舟决胜来:强调决心与勇气,展现不怕失败的态度。
- 三巴春杪:用地方描写引入情感,营造背景。
- 客馆梦回风雨晓:融入对往事的回忆,带有乡愁。
- 胸次峥嵘:表达壮志凌云的情怀,充满豪情。
- 欲共涛头赤甲平:渴望与勇者同在,展现斗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才华比作“刀刃”,增强表达力度。
- 对仗:如“焚舟决胜”与“梦回风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文人竞争的观察,表达了勇敢面对挑战的决心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豪情壮志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刃:象征才华与锋锐。
- 貔虎阵:象征竞争的残酷与危险。
- 焚舟:象征决绝与勇气。
- 春杪:反映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赤甲:象征勇敢的战士与心中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翁在文场中如同什么?
A. 剑
B. 刀刃
C. 盾
D. 矛 -
“焚舟决胜”出自哪个历史事件?
A. 赤壁之战
B. 垓下之战
C. 决胜千里
D. 望梅止渴 -
诗中提到的“三巴”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四川
B. 江西
C. 河南
D. 辽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现豪情壮志。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人生豪情,渴望自由。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两者在表达豪情时,黄庭坚的词更细腻,李白则更为奔放。
- 黄庭坚的用典丰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