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蚁一首》

时间: 2025-01-01 11:43:49

穴蚁能防患,常于未雨移。

聚如营洛日,散似去邠时。

断续缘高壁,周遭避浅池。

谁为谋国者,见事反伤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穴蚁能防患,常于未雨移。
聚如营洛日,散似去邠时。
断续缘高壁,周遭避浅池。
谁为谋国者,见事反伤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穴蚁能够防范灾害,因此常常在未下雨时就开始搬家。它们聚集时像是在洛阳的军营,散开时又像是离开邠地的时节。它们在高墙边缘断断续续地出没,四周则避开浅水池。难道谁在为国家谋划呢?看到事情的发生却反而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注释:

  • 穴蚁:一种生活在地下的蚂蚁,善于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搬家。
  • 防患:预防灾害。
  • 洛日:指的是洛阳,古代重要城市,形容蚂蚁聚集的情形。
  • 邠时:邠地,古地名,引申为散去的时间。
  • 断续:时而出现,时而隐去。
  • 浅池:指水浅的池塘。

典故解析:

“聚如营洛日,散似去邠时”这一句,借用古代洛阳和邠地的历史地理背景,形象地描述了蚁群的状态。洛阳是古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和聚集,而邠地则暗示着离去和散开,表现了蚁群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美,号景鸿,宋代诗人,书法家,以豪放派为主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时事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加剧,诗人在观察自然界的同时,思考国家与个人的责任,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传达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诗的开头以“穴蚁”引入,表现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了预防和应对即将来临的危险的重要性。这种蚁群的行为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学习的智慧。

诗中通过对“聚”和“散”的描述,展现了蚁群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象征着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或集体应当保持警觉,及时调整行动。尤其最后一句“谁为谋国者,见事反伤迟”,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揭示出在关键时刻,决策者往往迟疑不决,导致机会的错失,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望。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有对人事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穴蚁能防患:穴蚁有预防灾害的本能。
  • 常于未雨移:在未下雨前就开始搬家,体现了防患未然的智慧。
  • 聚如营洛日:蚁群聚集如同军营,显示出团结和力量。
  • 散似去邠时:散开时像离去的时节,表现出灵活性。
  • 断续缘高壁:蚁群在高墙边出现,暗示着谨慎和选择。
  • 周遭避浅池:避开浅水,表现出对危险的敏感。
  • 谁为谋国者:质疑国家的领导者。
  • 见事反伤迟:指责决策者反应迟缓,未能及时应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蚁群的行为比作人类社会的应对策略。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蚁群生活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强调了在危机面前,预见与行动的重要性,提倡及时应对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穴蚁:象征智慧和灵活。
  • 高壁:象征障碍和保护。
  • 浅池:象征危险和需要规避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穴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无知
    B. 智慧与灵活
    C. 忍耐
    D. 冷漠

  2. 诗中提到的“见事反伤迟”是指什么?
    A. 决策者行动迅速
    B. 决策者反应迟缓
    C. 决策者无所作为
    D. 决策者勇敢果断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体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但刘克庄的《穴蚁一首》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壮志与情怀。两者在意境和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研究》